初中历史教案 (篇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程目标: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x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x藏和平解放。通过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指导学生讨论x藏解放的策略,培养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分小组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x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简介课本封面,引入新课。
?回忆旧知。
?从国旗或国歌导入。
?讨论:百年中国——的中国与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开国大典
?教师简要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知识。
?绘制图表:填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的准备工作。
?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红旗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四颗,其中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小议论: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得到周恩来和其他与会者的肯定。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不应当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选用这首歌作国歌,也要修改歌词。后经代表们讨论,决定还是用原来的歌词。
请议一议,为什么还要用原歌词好?
?材料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观看《开国大典》录像片段,交流感受,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模拟直播: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你能想象一下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吗?
?你知道吗: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为什么要连放28响?
?课堂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它有什么伟大的意义?
x藏和平解放
?动动脑:中央解决x藏问题为什么要一面向x藏进军,一面力争x藏和平解放?
?引导学生从x藏和平解放的材料中概括这段历史的主要过程:进军x藏、通知谈判→解放昌都→和平协商→达成协议。
?教师介绍教材中两幅插图,说明:①中央政府对x藏的重视(可适当介绍阿沛?阿旺晋美等);②x藏地方政府和人民对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的欢迎态度。
?自由空间:为什么毛泽东要在政协会议上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了?你怎么理解?
初中历史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初中历史教案 (篇3)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时期,经济重心已从流域转移到流域。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还出现了。原产越南的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在南方逐渐普及,成为著名的瓷都。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4、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和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身份相对自由,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初中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介绍世界八大奇迹引入新课
2、组织学生讨论秦始陵兵马俑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状
3、播放课文涉及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动画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操,养成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
3、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战国编钟2、秦始皇兵马俑
难点:1、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战国编钟的挂图2、秦始皇兵马俑挂图3、王羲之、顾恺之书法作品投影
学生:收集世界八大奇迹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吗,世界上有八处古代文化遗址十分有名,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中国就占两个。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另外一个是在陕西出土的请示黄兵马俑。今天毛窝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战国编钟与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展示我国编钟挂图,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2、给学生明确知识点,即战国编钟是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共有60多件,其特点是可演奏各种乐曲、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3、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组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其宏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提出: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也反映了落后的世界观,是当时人们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相信人的再世,故也为自己建立了一支地下军队。这些兵马俑显示了秦朝的强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物。
三、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
1、过渡:了解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后,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注意发现细节。(王羲之买鹅和替人写扇的故事)
2、谈话:大家欣赏了动画片,这两个故事讲的是谁啊?不错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王羲之,那么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3、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告诉学生王羲之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其书写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遵美挺秀,后人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尼。”(播放王羲之书法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
4、转折: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有东晋的顾恺之,不过她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位画家。
5、投影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并阅读课文。(了解顾恺之绘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6、小结全课内容,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第七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战国编钟(湖北随州)特点2.秦始皇兵马俑
A、地点B、反映的社会关系C、价值
3.王羲之的书法
A、特点B、书圣C、《兰亭序》
4、顾恺之的绘画
A、特点B、《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作业设计
达标训练:
1.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其主要用途是()
A记时报时B演奏乐曲C饮酒D工艺品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3.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面有关的人物是
A王羲之B王献之C顾恺之D李白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A《滕王阁序》B《多宝塔碑》C《兰亭序》D《玄秘塔碑》
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钟繇B王羲之C顾恺之D陶渊明
6.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有()
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兰亭序》④《多宝塔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书法B.绘画C.雕塑D.青铜艺术
9.材料解析:
“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初中历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曾国藩和湘军;洋务运动。
2.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既可有促进作用,又可有延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1)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教学重点。总理衙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简称。它是清朝建立的第一个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关于总理衙门的建立,我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即总理衙门建立的原因、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以及它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①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逐渐地由疑忌变为依赖。从国外来说,面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也需要寻找能替他们效劳的代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就多次要求清政府建立专门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进行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②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很大,它由奕訢等充任办事大臣,地位高于六部,最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后来又扩展到经管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方面事务,权力很大。③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变动,对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洋务运动是又一教学重点。洋务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如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这对于师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法建议
1.关于“清朝政局的变动”,建议教师紧扣“变动”一词,设计一些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如“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为何要变,怎样变,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整理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知识网络,并根据网络结构解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关于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两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即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才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对世界毫无所知,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集团。洋务派则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两派从表面上看似乎差异很大,但这仅仅是区别在对待外国事物上。对内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两派本质上都是要维护封建统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呢?(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3.讲授新课(出示图片)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訢)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衙门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曾和洋人打过交道,而且很受外国人赏识的恭亲王奕訢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初中历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教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建立民族?
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自学检测(3分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2、.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B东晋和宋C前秦和东晋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初中历史教案 (篇8)
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李连杰、施瓦辛格、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备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初中历史教案 (篇9)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金字塔 古巴比伦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城邦出现和奴隶制小国的建立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③组织学生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亚非文明古国的有关历史。
②通过看文字、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感知亚非古国灿烂神奇的文明。
③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指导他们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学生的团对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法典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实质,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③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为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统治服务的,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
教学建议
本课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借此并运用多媒体软件,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问一答,一问多答,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些国家吗?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指出各国的位置,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要求学生看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一、古代埃及
1.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产生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那里到处是五谷不生的荒野、沙地,终年雨量稀少。然而,发源于苏丹的湖泊、汇集着沿途雨水奔涌而来的尼罗河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来这里成为古代的粮仓,古代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2.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公元前3100年形成,首都孟斐斯
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
提问:①为什么叫“金字塔”?②为什么古埃及的国王热衷于即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要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③你知道哪些有关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知识?④金字塔的修建有何历史影响?
指出:修建金字塔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加剧了古埃及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国力。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古巴比伦王国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约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它们之间为争夺奴隶、土地不断战争。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
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公元前18世纪,首都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特点:是历以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古巴比伦王国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国家并不巩固,约公元前16世纪早期被外族所灭。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奴隶制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2.种姓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提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指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
小结巩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到五六千年前,亚洲、非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古国,主要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了解了它们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和建立统一王国的时间。这些文明礼貌古国在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初中历史教案 (篇10)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初中历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建筑时间、用途、风格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2、新课教学
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例如,他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域先进地位的生产技术,请看课本中的第133页一幅《天工开物》插图,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另外在《天工开物》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学生根据理解发言、讨论)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得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课后习题
另外在《天工开物》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板书
一、建筑: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二、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五、地理:《徐霞客游记》
初中历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
难点突破:
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
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重点。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和西周灭亡
1.国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教案 (篇13)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中历史教案 (篇14)
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或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通过分析辩论,学会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书填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提问与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懂得学习先进文化,才能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方法
1.总括法。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节,首先应把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介绍给学生。
2.比较法。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可采用此法。
3.归纳法。对于洋务运动的概况,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归纳。
4.逻辑推理法。对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培养新式人才之间的关系,可用常理推导。
5.分析法。对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用此法。6.讲解法。这一节对于初学历史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东西过多,需用讲解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投影仪、图文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是我们在本节中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板书]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
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1.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洋务运动的背景里,我们要掌握两个内容。一是近代化的含义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二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背景。所谓近代化,它指的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从本单元4篇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演变。由此我们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集中表现,此为一。第二,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开始抛弃原有的夜郎自大的观念,逐渐地向西方靠拢。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这部分人中有的成了后来的洋务派。在他们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中国的大地上。下面我们来看洋务运动的概况。
[板书]2.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一段话,从中找出洋务派的形成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洋务派的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是恭亲王奕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教师引导]在当时,与洋务派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顽固派。尽管咱们教材上没提这个概念,但从“顽固派”这三个字上,我们大致可以推出这个派别的特征。请同学们大胆发言。
[学生发言]发言一:顽固派面对西方的侵略,采取了猜忌防范的态度。思想上是保守的、不开通的。
发言二:顽固派应该是在思想上不开放的,看不惯外来的事物的一个派别。在对外上还是以封建的、原有的方法对待。
发言三:顽固派应是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
发言四:顽固派是与洋务派相对的,对外来事物是深恶痛绝的。??
[教师讲解]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阶级中与洋务派相对立的一股政治势力。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惟祖宗之法是尊,惟古圣贤是尚,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幻想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们对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等活动,认为是“用夷变夏”,深恶痛绝。他们的复古守旧思想,根植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与顽固派相对立的洋务派,是当时清朝地主阶级中较开明的一派,他们是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亲身的体会;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担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在中央政府中获得了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技”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
,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程的。六十年代初,他们所看到的“长技”,仅仅是船坚炮利,因此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创办制造局,船政局等。后来,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着手建立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他们没有提出而且也不可能提出把学习西方的运动推向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洋务运动的概况看一下,然后归纳,内容应包括时间、旗号、主要内容、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等。
[板书]3.洋务运动的概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洋务运动的时间范围是什么?[学生回答]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教师提问]洋务运动主要打着什么样的旗号进行?[学生回答]“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教师提问]洋务运动分为几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前后分为两个时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前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为后期。
[教师提问]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在前期,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又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在各地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的回答中,能否得出“洋务”的含义。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注:学生如果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则可由教师讲解解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到了七十年代,又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弥补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燃料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又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教师小结]从前面的内容看,洋务运动的概况一问题里,我们讲了①时间、②旗号、③主要内容几点,下面我们用板书表现出来。
[板书]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②旗号:“自强”“求富”
③主要内容:a.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c.筹划海防、创建海军;d.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洋务企业的介绍迅速浏览一下。然后思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阅读]??
[教师指导]先请同学们在阅读内容中找出洋务企业的特点。
[学生回答](1)安庆内军械所生产的子弹供湘军自用,经费由军费中拔给。(2)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拔,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办法来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3)福州船政局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后来福州船政局改变了这种状况。
[教师引导]那同学们想一想,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不属于真正的近代企业?
[学生回答]不属于。
[教师引导]那算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模式吗?
[学生回答]不算,近代化的机器生产,应有相对应的管理模式。洋务派用机器生产,但在管理、技术、资金方面都是旧的模式,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的企业模式。[教师分析]关于洋务运动的概况,我想讲以下几点:
一、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清朝中央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手段,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一场运动。他们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李、左、张为代表,先后打出了“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且在70年代,由于东南海疆危机,清政府又开始筹划海防,在内建成了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从1862年开始,洋务派不断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以适应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下面,我们介绍一个代表——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该厂是当时“洋泾浜外国厂中机器之最大者”,能够制造轮船及枪炮。他将这座铁厂与原来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二所炮局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沪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规模大为扩充。沪局的生产主要由五项:一是枪支,二是大炮,三是弹药,四是钢铁,五是造船。从1869年后,沪局每年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874年到1894年间,每年经费最多时高达九十万零七千余两(1884年),最低时为三十五万三千余两(1877年),平均每年约六十六万两。同其他制造局相比,沪局经费充裕,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因而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破产,以1895年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那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导致它失败的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根本的呢?下面我们对此来作一分析。
[板书]4.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原因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过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我们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我们所找的洋务企业的特点,来思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回答二:洋人挟技自居,不肯真正地帮助中国。
回答三:产品质量不过关,比如,洋务企业制造的炸弹,铜箍不合格,战时需用挫刀加工,然后才能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使用过这种炮弹,深受其害。
回答四:官吏贪污,中饱私囊。比如上海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从1873年到1893年,它获利白银六百多万两,但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回答五:闲散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人没有政治上的、人身上的自由。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教师分析]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下面,我具体地把这个问题分析一下。
一、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内部为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而采取的学习西方技术的措施。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变器不变道”(器指技术,如坚船利炮。道指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把洋务运动称作是技术层面上的变革。在近代化问题上,洋务运动只是在经济上的机器生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由于没有做配套改革,因此,失败是必然的。而且,对曾、李、左这些人来说,他们也不会、不可能实行政治上的变革,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二、由于只是技术上的改进,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近代化的机器生产面对的是中世纪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洋务企业中司空见惯。从军事工业来看,完全采取官办的形式。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它们的产品,不是普遍的商品,不参加市场的交换。它们所生产的枪炮、弹药、船舰,一般是由清政府调拔使用,不计算产品的价格。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就组织而言,每个局、厂不是独立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上有总督、巡抚监督、总理衙门节制;下有总办、会办、提调、委员、司事等。另外还有一批挂名支薪,并未到差的人员。工厂衙门化,是企业办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以当时的福州局为例,据1873年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称:闽局(福州船政局)每月“洋员匠薪”“监工员薪水”“书役工伙”“工匠工食”“使丁运夫挑工口粮”“各船薪费”等项开支共约三万九千余两。当时该局每月额定经费为五万两,“薪水工食”等竟占去将近百分之八十,无怪乎该厂造船费用大大超过了向国外购船的费用。
三、洋务运动没有在全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只凭几个热心的督抚在办理,力量分散,难成大势。再加上顽固派的阻挠,因此,进程举步维艰。
四、洋人挟技自居,唯利是图。从内部对洋务运动加以破坏。
五、除了上面四点之外,还应注意的是洋务运动中,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为“平衡”势力,利用顽固派压制洋务派,导致了洋务运动进展缓慢。另外,1891年后,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移作修颐和圆。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力量,甲午战败,不能说与此无关。
[教师过渡]同学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评价这场运动呢?如何面对对洋务运动毁誉参半的评价呢?怎么样给它一个正确的评价,这是我们应掌握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指导]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目中的内容,看一下教材的观点是什么?
[师生朗诵]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的统治是必然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变器不变道”的指导思想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近代化的经济模式的建立必须用近代化的政治制度来做保证。思想文化的传播乃至成为主流也是必要的。而洋务运动做不到这点。
二、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这两个因素增长的速度越快,封建生产关系瓦解的速度就越快。这是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的第二个理由。
三、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朝统治还表现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辩论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这也是洋务派办洋务所没有想到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确实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地主阶级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2.洋务运动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故而在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变器不变道”决定了洋务运动不会改变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使得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科技人员。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5.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初中历史教案 (篇1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
2.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
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授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2.公私合营
解释含义(体会事例)
3.三大改造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活动2【练习】练习
巩固小结:
1.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
2.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初中历史教案 (篇16)
一、基础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主要内容;破产原因;评价。
二、情感目标:洋务运动破产原因分析;洋务运动历史作用评价。
三、能力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国情还不是很了解,历史思考容易走极端。
3重点难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是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一、复习导入:步入近代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发生分化,洋务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二、讲授新课:学生自习5分钟;老师播放ppt,提问,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板书,小结,布置作业。学生思考完成作业。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洋务运动
第6课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派出现的背景、代表
2、洋务运动出现的目的、时间、口号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开办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
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的破产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6课洋务运动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6课洋务运动
1第一学时一、复习导入:步入近代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发生分化,洋务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二、讲授新课:学生自习5分钟;老师播放ppt,提问,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板书,小结,布置作业。学生思考完成作业。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洋务运动
第6课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派出现的背景、代表
2、洋务运动出现的目的、时间、口号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开办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
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的破产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初中历史教案 (篇17)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获益者是封建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解决方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一、激情导入(3分钟)
二、明确目标(2分钟)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课(20分钟)
(一)农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合作化
(三)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开始的.时间。
2、采取的措施、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完成的时间?
2、完成标志着什么?
3、期间存在什么问题?
4、三大改造的实质?
初中历史教案 (篇20)
欧洲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 爱琴文明的兴起 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当政时的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 布匿战争与罗马的扩张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①通过识读《爱琴文明》、《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等图,增强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何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过解答课后的畅想天地题“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在“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中,采取自学辅导法。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识读地图,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两目的学习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讲述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故事、布匿战争的故事,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探讨扩张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从而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③通过“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奴隶起义是打击奴隶主统治、推动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
难点:布匿战争和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古代亚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分别产生了哪些文明古国?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古代亚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现问题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
新课教学
一、爱琴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岸,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
2.爱琴文明
提问:①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②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先后的中心分别是什么?③爱琴文明为什么先以克里特岛为中心?④说一说爱琴文明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公元前12世纪衰落,历时约800年。古希腊爱琴文明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古代希腊人辛勤创作的结晶,更是希腊奴隶们辛劳的见证。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荣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希腊最的城邦。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
学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会是否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呢?③雅典为什么在希腊各城邦中居于领导地位?
指出:梭伦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众多发展里程碑中的一个,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峰当属伯里克利当政时。伯里克利当政时,雅典处于全盛时期。
2.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归纳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峰。伯里克利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当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的奴隶制城邦时,在意大利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思考:①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属于什么政体形式?②罗马何时称霸地中海?它是怎样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的?
2. “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战争。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有何影响?
布匿战争给罗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导致罗马奴隶制经济的高度繁荣,使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小农破产、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3.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4.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各项大权,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社会。
小结巩固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峰。罗马共和国经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从而也使国内的危机爆发,共和国衰落,进入帝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