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要自备为主,要相信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备课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课堂。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教师语文备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
一、自备为主,适当借鉴
《新课标》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所以,教师备课要自备为主,要相信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备课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小学语文的备课,一切都是“拿来主义”,最终只能是一直模仿别人,而自己的专业及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提高的,这也许是做教师的最大悲哀了。凡出色的教师,每堂课都有属于自己的特产。“主题教学”,提倡精读一篇,带动一组,注重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他们都能真正做到以己为主,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自备为主,也不等于要闭门造车。教师备课也需要要一些借鉴,尤其是当今时代,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接受新的内容,我们应合理的加以利用,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设计好属于自己的“教案”之后,再阅读一些教学设计或观看他们得到一些课堂,取他人有益的内容,借鉴他人的闪光点,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二、关爱每一位学生,眼中有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应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差异。这是备课中重要内容,但也是容易忽略的。一些老师找到了出色教案的“设计”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不怎么精彩。就是同样的一位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班级,教学效果却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备课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从孩子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体差异去考虑。
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备课时应下大力气计量学生已经学了些什么,已经学会了些什么,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要什么”、“不要什么”、“能要到什么”。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来备好每一节课。
我想,作为老师,更应该尊重个性和天性。曾有一个孩子这样想象:“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儿童。我们的课堂吧!经常看到老师设计很多精彩的问题,让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实现课堂的最佳效益,这样设计,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应吗?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吗?从学生的眼光出发的话,学生感受最多的是童年月光的皎洁,童年歌谣动听,童年的快乐、幸福,此时孩子内心世界往往是阳光的、美好的。作为成人,会用成人的眼光与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参与的往往是理性思考。如果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加上这个环节是否恰当呢?
三、认真研读,形成自己的理解
追求文本的深度研读,不是指学生对课本理解要多么的深,而是通过我们对课本的理解,转化为学生更深刻地、更轻松地去感悟课本,理解课本的内涵。于老师曾和三位青年名师一起执教了《林冲棒达洪教头》一课,但于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很轻松、很亲切。一些老师通过课前对课本的解读,把目标定位在感受林冲的人物性格上,林冲之所以是好汉,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谦虚,机智。而于老师却把林冲最本质的特点归纳为一个字,几个词,让学生在不断朗读课文中、交流中、去碰撞、去感受林冲的品质。显然,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度的,令三位年青的教师和其他的听课者们深深地折服了。只有钻出味道来,才能教出味道来。
四、其他的注意事项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 备语文资源的开发。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2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
一、读
(一)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先做什么?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 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 ” 。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 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 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 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 ”“ 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 走上讲台。 ” 所以我们应该 “ 开口备课 ” ,因为朗读是 “ 活 ” 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 品以生命。
(二)读作者
教师备课必须要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正确领会作者遣词、谋篇布局的意图是 备好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对的妙处 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读懂了作者,心 有所动,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 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三)读学生
听过很多不级别的公开课,陌生得老师所对地是陌生的学生,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 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 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 “ 假装不懂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 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 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读自己
有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前作了大量的思考,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得很透彻,但是却不 能将其条理清楚的给予学生, 那我们的课堂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备课中读自己是很重要的, 所谓读自己就是自己应该怎样把握好教学的思路,怎样将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清晰的梳理出 来,本人认为最重点的就是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怎样将自己的思考过 程梳理成一个条理的授课流程。
一堂好课,当然需要有好的设计,但好的设计更须以教师精深的底蕴作支撑。上课表 面上看是教学 “ 技术 ” 的 “ 度量表 ” ,实际上却是教师 “ 内力 ” 的 “ 试金石 ” 。语文教师,除提高 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断锻造和提升自己的素养。如果每个 教师都能读好书,那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书香四溢的。所以我们在读好自己的同时,要不 断地武装自己,提升自己。
二、研
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 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一 ) 研文本
通过感知教材 —— 理解教材 — 掌握教材的过程, 着重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 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学习 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阅读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这种偏离重心的现象与老 师研读文本是否用心以及自身研读能力有关。
应该说,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正如苏霍 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
(二)研教参
我们教师要重视对《教师用书》的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有参考性的链接性的 知识点,但我们不能依赖于教参,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叶圣陶先生 说, “ 教参是鸦片 ”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长期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 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读到文 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导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应该是 语文教师的一种悲哀。我们虽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省去很多的无用之 功,但是我们只是提倡借鉴,创新、创造才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 是研读教参,而不是依赖于教参。
(三) “ 研教案 ”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 学方案的前奏, 很有实际意义。 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 内容、 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 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教案,为 我们的教学更好的理顺了思路,刚才我们谈到了备课思路中两个大的环节:读 -读熟课文、读懂作者、读懂学生、读好自己;研 -研读文本、选研教参、细研教案。那我们头脑中已经 有了初步的教学预案, 或备课于书, 或备课于心。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们去听、 去说, 共同研讨,那就是十分重要的集体备课。
“ 听 ” ,我们要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 “ 说 ” ,我们要集思广益,进行智慧 碰撞,激起 “ 头脑风暴 ” 。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因此在我 们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倡让各种想法、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升华,从而多维互动,共同成 长。
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 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 进行补充、 调整。 大家促膝而谈,直抒胸臆,把刚才我们讲到的 “ 读与研 ” 所获得与生成的信息表达出来,就 会大大提升大家备课的效率,我们会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更多的方法来突破 重难点。 所以我们不要不屑于倾 “ 听 ” , 更不要吝啬于自己的 “ 说 ” 。 正所谓 “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 。
关于集体备课的方法,我不想多说,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将集体备课流程为:熟 悉教材、提出问题 --中心发言、把握重点 --共同研讨、解决问题 --调整修正、形成预案 --结 合实际、二次备课 --课堂实施、信息反馈 --课后反思、理论提升。
三、 “ 写 ” 。
所谓 “ 写 ” ,就是记录、书写。我们通过自己读、研,生成预案。再加上集体备课中智 慧的碰撞,便会生成更有利于教学的教案。
1、写书案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的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那我们在备课 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 刻的。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 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 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 “ 教本 ” 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 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 其定义为 “ 点画批注 ” 也好,定义为 “ 备课于书 ” 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2、写教案
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 “ 抄备课 ” 中解放 出来,我们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 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
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 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 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 统性; 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应数量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 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简案形式不拘,可旧案新备,也可改写他人教案;注重有新意、有特色、有实效,服 务于教学实际。刚才我们提到了集体备课,本人强调,每一个教研组成员所主备的详案最 好不要相同,这样其他成员可以借鉴他人的详案,吸取精华,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可以变 成自己的简案。这种 “ 拿来主义 ” 是可取得。
3、课中改
在所备教案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过程中的二次修正,三次修正,及时记录下自己在授课 过程中的不足及修正,是一种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极为有益的做法!教学实 践中,或有得意之处,或有经验教训。如课堂上的某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某位学生出乎意 料的提问,突发情况的教学应急案例等等,我们都可以将其记录在 “ 案 ” ,这是我们前沿教 师最宝贵的财富,是今后我们教学工作的一线资料,更是我们教改教研的沃土。 “ 思想的绿 叶来自实践的土壤 ”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便会获得生气勃勃的思想绿叶。那么拿起智慧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课中改后所生成的教案便有了灵魂,更富灵性。
4、写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 “ 出色教师 =教学过程 +反思 ” 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 上有什么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 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 “ 再教设计 ”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 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 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 “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 的成效。
3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
一、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切忌在备课时,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面面俱到,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常能反映该篇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之所在。分析题目的含义(当然要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抓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教学重点就自然突出来了。例如:《高大的背影》,记叙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它“高大”在什么地方?教学重点就突出来了。
2、揭示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句来提炼教材的中心,有的则篇末点题,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总结法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他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二、备课“六忌”
1、忌简单照搬。
2、忌千头万绪。
3、忌闭门造车。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势必降低教学效果。
4、忌琐碎设问。有的教师一问到底,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在不该设问处滥问,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5、忌盲无目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备课时毫无目的,课堂上随意发挥,学生只会茫茫然,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教师备课时,必须因文而异,教法富于变化,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完成了,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融化在脑海里,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在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许多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部分时间过长,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
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四、技巧的运用
1、提问议疑导入。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2、叙述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老师就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一定会很浓。
3、歌谣导入。歌谣,特别是儿歌,在儿童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课堂教学中也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引导,可发展儿童的,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
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有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5、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
6、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课,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只歌》,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只优美动听的歌曲,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如笑话导入法、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等等。切记生搬硬套,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
一、语文教师要透彻地掌握教材。
钻研教材应从全局到局部。语文教师每学期开学之前先做好三件事:第一,学习语文教学大纲;第二、要熟悉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要求;第三,熟悉全册教材。这三件事做好了,就掌握了的全局,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认识,为备好每课教案明确了方向,打好了基础。
二、语文教师要“备好学生”。
“备学生”是我们从书店里购买的各种教案中看不到的。“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课堂上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与学生融为一体,打造。同时,要知道相同的教材也会因为学生的地域、环境、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在本校给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文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词语学生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学生所知道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里孩子看来不用解释的词语。因此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知识水平,是实施教学的重点。
三、语文教师备课要把握重点、难点。
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把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四、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其中之一是减少了问题的数量,提高了问题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直面文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