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700字

2023-03-15 07:22:02观后感访问手机版

篇一: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篇二: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暴力的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到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斯离开。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的确,军队中有那么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必须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件事需要爱许多人。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篇三: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记得没错的话,电影里的字幕给出的中文翻译是多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篇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某影评说:“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23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 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榴弹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篇五: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