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教学资料主题班会内容页

语文三年级教案模板

2023-11-04 22:48:18主题班会访问手机版

语文三年级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21个汉字,认读其中的9个汉字;会写其中的12个汉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库中的24个词语,并能运用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心情。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龙”虽然是传说中的动物,却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字词卡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龙”,认读生字词

能力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和理解,准确认读生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流利朗读中解决生字读音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生字卡片、地图

课前活动:谈有关龙的话题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导读课文

3、指认生字,运用词语

巩固知识:观看电影中有关龙的片段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语系词语库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会写字,运用部分词语,学习句子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一条主线朗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感情读课文,会写字

教学难点:根据段落内容感情读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田字格小黑板或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讲授新课: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2、引导感情读课文,按照“象征的主线”导读课文

3、学习句子

4、指导会写字

巩固知识:引导朗读课文竞赛

布置作业:

1、练习背一背课文,写一写写字本中的汉字。

2、收集一些课外的“龙”的知识,包括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课文,积累词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关键:以趣导入,突破难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发表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龙”的知识或者成语

讲授新课:

1、说明自己喜欢“龙”的原因:。

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会抓住垄的哪些特点来介绍

4、巡视参与复述

5、积累词句

巩固知识:组织成语擂台赛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内容

2、完成自读课本中相应的课文朗读

语文三年级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讨论归纳。

3、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语文三年级教案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正确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引入(齐读谜面)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3、(幻灯出示图片)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在晴天我们都能与太阳见面,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还知道哪些?(指名学生说)学生说不出时师简介。

4、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那现在面对着太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名学生质疑题目)

5、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提问,那刚才的问题有些^答~`案已经在这篇文章里,有些还得让同学们课后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可能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正等着你去解开其中的奥秘呢?

过渡:那现在就让我们读读这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打上小问号。

2、检查字音

座位读————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去掉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当真正理解后再擦去问号)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请同学们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再读课文。(师幻灯出示方法)边读边画出或写出课文的每一段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4、座位讨论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5、指名汇报

师板书: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

与人类的关系

6、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特点、与人类关系密切

7、通过读第四段开头一句和最后一段,理清课文整个的脉络。第二大部分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过渡:那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三、理解课文

1、请四人小组学习1—3自然段,想想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汇报:师板书:列数字、举例、比较、比喻、引用

3、读句子,再次体会这些方法的具体、通俗、明了、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渡:既然这些方法有这样的作用,那我们也学着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上吧!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月亮图)这是什么?那月亮的特点是什么?(远、小)

2、(出示月亮的有关资料)请同学看着这些资料,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运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写具体,通俗好吗?

3、生小练笔

4、师点评

五、总结

看到同学们这节课能学以致用,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希望我们以后能再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与人类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知识点

字:热、射、晒、聚、兽

词:箭法、盘子、温度、估计、煤炭、水滴、杀菌、黑暗、美丽

重点句子: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3、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4、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5、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语文三年级教案模板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范读课文,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课题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课文?这篇课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课文,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阳的景象。)

3.范读课文(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溢yì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矫健:强壮而有力。

绝纱: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写了夕阳的哪些景色,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第一部分(1—2)写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3—7)具体描写夕照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8)写夕照消失。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夕阳的句子,提问:为什么说是“迷人的夕照”“如诗的夕照”呢?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前2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样关系?(写了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引出下文“如诗”的景色)

(2)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诗”在哪里。

(五)听写词语。

欣赏、杰作、红润、晶莹、绝妙、宛然、波光粼粼、矫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含义

3.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画出不懂的句子。

2.再次渗透读书方法的学习

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书展开想像理解难句

(5)我们上课书学的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课后练习2(课文中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共同解决。

3.重点理解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房顶是砖瓦时,阳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这样不难理解这句话。(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阳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跃。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动感了。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读出自己的体会(“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中的“微”相对)读出轻、柔语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你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幅工笔画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

(收获的喜悦是对“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钻天杨笔直的树干和枝杈上,显得清晰。色彩明暗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在天尽头形成画面,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想像,并试着画出来。

(4)指名读第7,8自然段,画出给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②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提问:为什么给你印象深

引导学生:太阳即将落山,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将来临,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从而作者激动和感慨。第②句写出作者明白太阳此刻落山又为地球另一面的人们送去温暖和黎明。因此尽管留恋,但还是赞美它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激动的心情。

四、指导背诵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五、讨论课后题3

读了《海上日出》和《夕阳》,你有哪些不同感受(要学生领悟两篇课文,比较课文)

附:板书设计

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