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教材第41~42页例6)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课件出示题目)
(1)一袋面粉的3/4重15千克。这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是火车速度的1/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
明确问题后,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即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本活动涉及的调查与收集信息工作,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3.课堂教学时,老师可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这可以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在明确学生已经收集到必需的信息之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材第一张表格中给定期储蓄存款方案预留了三行,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三种,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5.在对教育储蓄和国债方案的设计之前,建议老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明确收集来的关于教育储蓄和国债的相关信息与规定。例如:(1)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三年期利率为3.14%,五年期利率为3.49%。(2)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教育储蓄储户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证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优惠。
6.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储蓄存六年。(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具体见下表)。
1.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在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02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