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教学资料说课稿内容页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2023-04-02 16:33:16说课稿访问手机版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意图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交通规则我知道》。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都知道,交通安全无比重要,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增加交通安全知识是必要的。几次带幼儿外出活动,尽管老师多次强调注意交通安全,可总会有幼儿在路上东张西望、追追打打。一到横穿马路时,很多幼儿驻足不定,不知所措。面对这些即将升入小学,但还缺乏遵守交通规则意识,也不知具体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的幼儿,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认识交通规则,萌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提高危险防范能力,让孩子真正地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这也符合新《纲要》所提到的"选择的教育内容既贴进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同时也符合《纲要》中"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我选择并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社会经验,我设计了一下几点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此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交通标志图,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它们各自的作用;

2、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3、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其中活动难点是解读交通标志图。活动重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三、说活动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能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为了使本次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富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交通标志图"的信息图片。

2、立体的交通标志(停车标志、红绿灯、左右转弯标志),"十字路口"场景布置。

3、教师事先与一位交警取得联系。

4、多媒体课件:

(1)喧闹的马路;

(2)正确的交通行为与错误的交通行为画面(内容有:红灯车停,行人过马路走斑马线;行人靠左走;在马路上追车奔跑;在马路上玩耍、拍球等;过马路跨越护栏;行人走天桥。)

(3)配乐儿歌。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电教演示法:以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情境,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活动生动活泼、直观;

2、提示法: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

3、交流讨论法:在活动中适当的让交流讨论,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化了情感,本活动我采用了"观察法、猜测法、讲述法、游戏体验法"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六、说活动过程

要想使活动目标顺利实现,要想活动的重难点得于突破,那就要取决于活动过程的开展。本次活动将以"遵守交通规则"为话题,以"设置悬念,观看交通安全事故视频"为切入点,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标志"、"交警指导、遵守交通"、"欣赏儿歌、归纳小结""模仿游戏、体验生活"四个主要环节,提高孩子独立在马路上行走的安全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一环节:我以"兰兰的爸爸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生了可怕的事情"设置悬念引导孩子观看交通事故视频,直观地再现了生活情景,很快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紧接着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马路上为什么要有红绿灯?"等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讨论交流。通过交警解答,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生生互动,师幼儿互动合作学习机制。为下环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解读交通标志图、了解标志的作用,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红绿灯这个交通标志外,你还看见过什么交通标志?"引发幼儿持续探究、学习的愿望。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通过展示师幼共同收集的各种交通标志图,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听、找,帮助幼儿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它们各自的作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

第三环节:交警指导、遵守交通。在这一部分,通过以交警考考幼儿的形式,引导幼儿判断分析课件中所出示的常见的交通行为画面,帮助幼儿了解哪些是正确的交通行为,哪些是不正确的交通行为,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活动中,交警的参与,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而交警及时适当的应答和肯定,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第四环节:欣赏儿歌,归纳小结。这是一个过渡环节,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儿歌声中,进一步掌握过马路的正确方法。儿歌内容简单,朗朗上口,句子工整、押韵,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记住了过马路的正确方法,让孩子紧张的注意力得到暂时的蔬缓,为下一个游戏环节作铺垫。

第五环节:模仿游戏、体验生活。这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也是本次活动动静交替原则的体现。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孩子们对常见的交通标志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体现教育寓生活、游戏之中。我组织孩子们和交警玩"过马路"的游戏,通过交警的指挥,交通标志的提示,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意识,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

七、说延伸活动:

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因此

1、课后教师可将交通标志图放入语言区,让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

2、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充分利用适当时机对幼儿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练习和教育。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说亮点:

整个活动,有三大亮点。

第一、注重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活动当中,我整合了社会、健康、语言等领域的内容,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活动设计体现了幼儿的认知特点,从设置悬念,再现生活情景入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动静交替的原则。

第三、活动中我采用"请进来"的办法,把交通警察请进课堂,给孩子们讲交通知识,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活动中因为有交警的参与,幼儿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利用散步、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班幼儿以四到五周岁儿童为主体,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方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体,观察力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并喜欢模仿,而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在这一阶段的幼儿中,想象力多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所以在教学上要紧紧结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进行。

三.教学目标: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 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的含义有丰富的知识性,用是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情绪进行诗歌的创编。语言教育能力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有了部分提高,幼儿往往不满足于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就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 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羁绊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学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里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

第二种 视听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站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哟而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探究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哪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 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红黄蓝绿”这个主题的一个部分。幼儿通过前两周的活动,感知了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红彤彤的太阳、黄橙橙的梨子、蔚蓝的天空等等。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秋天的颜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它从多角度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变化,以及颜色的绚丽多彩。重复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理解。同时,通过仿编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说教材:

(一)活动目标: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观察到秋天的各种变化,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基本讲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变化。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二)重点和难点: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语言发展比较好了,但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习按散文诗的内容仿编句子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外,我们班的幼儿大部分对文字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将图文结合记录仿编的句子也将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本次活动运用了谈话法、讲解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幼儿所熟悉的且优美的散文诗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再用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最后让幼儿大胆地将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展示给同伴,让他们相互交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对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幼儿有谈话的内容,想说的愿望,教师再及时地将他们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幼儿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因此,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来进行仿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主要分两个部分:

1、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观察秋天,寻找秋天的颜色并做记录,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准备。

2、每人2张句型卡、油画棒,是供幼儿记录所用的。

六、说教学程序:

1、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内容。

幼儿在课前与父母一起观察了秋天,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始时,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十分重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看所听的表达出来,然后再请他们欣赏散文,将他们的以往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理,使他们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

2、欣赏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第二遍欣赏时,教师结合挂图,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更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纲要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跟着朗诵散文诗,能更好地加深幼儿的记忆。

3、仿编散文诗。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学习了散文后,对散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再用句型卡的方式,图文结合,引导幼儿先学习句型,让幼儿能完整地学说“我问__。告诉我说:‘秋天是__’”为幼儿用散文的方式进行仿编做一定的铺垫,然后再让幼儿将空白处加入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更容易让初学的幼儿学会仿编。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自信心,以此来激发每个孩子尝试仿编的愿望。

然而在一节活动中难以让每位幼儿来展现自己的想法,纲要中提出:“为幼儿创设展现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及满足他们交流成果的愿望。”因此,我请幼儿在自己的卡片上进行仿编记录,然后提供一面墙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课后可以让他们能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让每一位幼儿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

秋天到了,大地的颜色也愈加美丽了。诗歌中的菊花、枫叶、松树孩子们都已经认识并熟悉了,这些颜色虽然是单一的,但是综合在一起就巧妙的形成了美丽的颜色,通过让每个孩子都说说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在秋天都能看到哪些不同的颜色,孩子自然就会知道秋天是五颜六色的,看来孩子的体验感受比什么都来得真实。活动中第二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孩子们欣赏散文诗《秋天的颜色》,让他们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和语言美。这一环节的顺利开展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图文并茂的电脑课件的使用;教师与幼儿的提问互动中回忆、思考,从而达到对散文诗的识记;师生合作朗诵诗歌;幼儿分组扮演角色朗诵诗歌等等,都为这一环节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在于引导幼儿积极创编,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让每个孩子将原有经验与散文诗相结合进行仿编,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小朋友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如有的孩子想象力强我就让孩子自己仿编诗歌,有的孩子稍弱一些,我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图片,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句句诗歌创编的有模有样。另一方面我想到大部分幼儿都会从常见的事物,比如水果、小草等等来诠释秋天的色彩,但幼儿对一些平常不关注的事物不会引发他们的思考,因此我准备了很多的图片引起孩子们创编的兴趣,这些活动前的思考让我得教学更加严谨、细致。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幼儿园《指南》中明确指出:“活动选材要符合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又要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扩展幼儿生活经验”,活动内容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而《纲要》中指出,社会活动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从事幼教工作几年以来,一直听到教育界“注重以幼儿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声音,同事之间也经常会为“放养好”还是“圈养好”争论不休,我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自主与秩序的度?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大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况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课《我们不拥挤》。

本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结合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开展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体现《指南》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活动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主导作用,它既是活动的起点又是终点。为此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将本次的活动目标定位于:

1、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实际情况,我把重点定位于: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难点: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活动能更好地开展,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倒计时器,投影仪拥挤的情景,有序的情景,警报声。

三、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而教师在活动中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情境法:通过玩“瓶中取球”的游戏引出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

2、自主讨论探索法:通过“瓶中取球”的三次实际操作,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提问法。结合几次瓶中取球的实践过程,让幼儿将生活经验和所见联系起来解决重难点。

比较法。活动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组视频案例: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人们拥挤着上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人们有序乘车,通过两组视频的播放,让孩子在场景比较中将自主构建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同时能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以此指导后面的演习行为,这也是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首次比赛:分析失败的原因

1、出示装有彩球的塑料瓶,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自选装有彩球的塑料瓶分成五组进行操作。

3、记录比赛成绩。

4、分析失败原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球为什么堵在瓶口?

5、讨论解决办法: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

6、总结拉球方法:四个人不能同时拉球,要一个一个地往外拉。

二、再次比赛:构建取球的规则

1、幼儿分组尝试一个一个地拉球。

2、记录比赛结果。

3、分析取球少的原因: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得球还这样少?

师生共同总结:拉球时不能着急,要看清楚球的颜色和拉绳的位置,等上面的球出来后,才能拉下面的球,这样一个接一个,速度才能变快。

4、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拉球过程,幼儿观察分析:怎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呢?

5、总结拉球儿歌:先拉上球,再拉下球,你先我后不着急,团结协作快又多。

三、第三次比赛:体验规则的重要

1、提醒幼儿遵守取球规则,自主练习合作方法。

2、分组比赛,记录比赛结果。

3、比较三次比赛结果,进一步感悟遵守规则,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四、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

1、观看录像(1):人们拥挤着上车,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

师:他们做得对吗?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生活中如果像这样人人拥挤,没有秩序,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会带来很多危险呢!

2、观看录像(2):人们有秩序的乘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他们没有拥挤,一个接着一个乘车、滑滑梯,文明又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处处遵守秩序。

五、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

1、讲诉四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学生顺利逃生的故事。

2、讲解“地震撤离演习”的方法。

师:当警报声响起时,我们要冷静、有序地撤离。

3、师生共同拼搭“安全通道”,练习有序地紧急疏散撤离。

(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以上是我对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及粗浅认识,我想一节好的社会活动课应该符合社会领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熏陶下,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其中有许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本次的说课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5

[活动目标]

(1)借助诵读、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认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

(2)利用挂图,学习理解新词:篱笆。

(3)通过理解诵读儿歌,使幼儿获得快乐。促进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能从中得到快乐。达到正确的背诵。

活动准备:

牵牛花爬上高楼,树梢,东墙的挂图一幅,活动牵牛花一朵;绿细绳,筷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观察挂图,初步感知画面内容

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想看吗?

那好,先答应老师两个条件:1、要安静的看,不要出声音;2、要认真地看,把话的内容都记到脑子里去,老师要问的。能做到吗?

(幼儿观察挂图)

提问:你从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幼儿答案,介绍高楼高,树梢长,东墙滑,篱笆细的特点。

二、牵牛花的生长特性

提问: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别的东西上面呢?

(用绿细绳和筷子演示,使幼儿明确牵牛花的蔓细长,软,不能自己站起来,所以必须缠绕着别的物体往上爬。)

三、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儿歌中的快乐气氛。

(1)激发兴趣。牵牛花有的爬上了高楼,有的爬上了树梢,有的爬上了东墙,有的爬上了篱笆。可是有一朵牵牛花,却哪也没有去,她在那呢?小朋友看(出示活动牵牛花,贴于挂图中的地上),她为什么躺在这呢?听老师来说一首儿歌。

(2)示范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提问:牵牛花为什么躺在地上?

小结:引导幼儿总结原因,结合开始部分中高楼高等的特点。

(3)学习儿歌。

跟老师看着挂图一起说。

老师小声说,小朋友大声说。

请一个小朋友看着挂图领大家说。

(4)联系巩固

老师一句,小朋友一句连接说。

(5)活动延伸连锁调

提问:老师说的一句的前面和小朋友说的一句的后面是怎样的?

这种儿歌叫什么名字?(连锁调)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叫……?(小苗圃)一起说一下。再说一遍牵牛花,比较其异同。

小结:明确类似特点的儿歌叫连锁调,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帮助小朋友找这种儿歌,然后教给老师说。

附儿歌: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

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优质说课稿 篇6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新的省编教材中,在各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为教师提供了根据幼儿情况自由生成的空间,幼儿教师要不断尝试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引入课堂,以新角度、新形势、新方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设计教学,驽驾教学,水到渠成的实现教学方面的突破。省编幼儿园中班教材中第五主题《我的朋友》的总目标为:初步了解并体验人与人,人与整个环境和解相处的快乐感觉,学习并尝试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设活动有:好朋友画像、换名片、哭哭脸和笑笑脸等,多为实践,操作活动,而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故事教学的内容却很少,所以在进行本主题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我生成本次故事教育活动。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使幼儿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幼儿的感受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名称、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确定本次活动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

2.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爱心,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不知该如何去关心别人.向幼儿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3.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及《纲要》、《规程》,幼儿课程目标的宗旨在于提高幼儿素质,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关注人类道德行为美。本故事通过使幼儿懂得“微笑”的真正含义,来感染幼儿,美化幼儿的行为。《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使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

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中班幼儿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2空白圆形卡片、彩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义的理解。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

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一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小蜗牛给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扬鼓励的口吻说:小蜗牛,你真了不起!激发幼儿为别人服务的愿望.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点,并能较好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请小朋友而共同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快乐?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发现法、讲述法。

1、欣赏法:引导幼儿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及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幼儿来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第三部分: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一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我在此环节注意引导幼儿回忆原有的生活经验,并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据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只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1)故事的名称;(2)有那些角色;(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教师分别提问:(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看看小动物们在为自己的朋友们做什么?(小鸟为朋友唱歌、小猴为朋友摘香蕉、小鸭为朋友送信(2)朋友感到怎样?(很感动、很高兴)(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不开心)猜猜它为什么不高兴?(放录音:小蜗牛不开心的原因)(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还能为朋友做什么?(预报天气,讲故事,画画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幼儿自由讨论)此环节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完整欣赏故事: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1)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的事情?(2)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3)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义: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思品教育。

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制作“微笑”标志: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微笑

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小鸟为朋友唱歌,大象为朋友盖房子,小兔为朋友送信……小蜗牛很着急,他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小兔走过小蜗牛的身边,小蜗牛向着小兔微笑。小兔说:“小蜗牛,你的微笑真甜。”小蜗牛想:“对呀,我可以对朋友们微笑。”小蜗牛又一想,“可是,怎么样让朋友们看到我的微笑呢?”

小蜗牛想出了好办法。第二天,他把很多信交给小兔子。小兔子把信送给了森林里的朋友们。朋友们拆开信,信里是一张画。画上的小蜗牛正在

甜甜地微笑。森林里的朋友们也都微笑起来,他们说:“小蜗牛真了不起!他把微笑送给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