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教学资料说课稿内容页

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2023-04-01 23:48:39说课稿访问手机版

第1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教唱歌曲。这首歌是中国苗族民歌,歌曲为中速、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有明显的西南地区的风格,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全曲包括四个乐句,这首歌曲为徵调式,但两个句尾的降低六级音,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滑音记号,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歌曲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中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民歌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方言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示范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为学生播放视频,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使用的交替拍子,描绘了苗族人家乡的山水间有梁田、人烟的景象,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学生可以回答出,速度是中速的,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飞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先进行范唱,让学生哼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音准,然后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视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滑音、b3音准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个阶段他们对这些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介绍什么是滑音,随后用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中带有滑音的部分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将b3音唱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学习西南方言。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比赛,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规律的搭配。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第2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五单元《童年的回忆》第二课时《红蜻蜓》。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1886—1965),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1889—1965)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第二声部的哼鸣,烘托了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四、教学难点: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五、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这节音乐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听的音乐。.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童年的美好的意境中,牢牢抓住学生兴趣。

二、歌曲教学

过渡: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听!晚风中有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旋律——

1.初听《红蜻蜓》伴奏。师提问:它描写了什么?给了你怎么样的感受?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3.听教师范唱

4.学唱歌曲

(1)跟琴唱第一段,认识换气记号。

(2)再次跟琴唱第一段,认一认渐强渐弱记号。

(3)自学第二段、第三段。

师:给你们半分钟时间,请你练唱一下第二段歌词。

师:能马上把第三段歌词唱一唱吗?(注意:第三段歌词和第一段歌词的不同)

(4)齐唱全曲。

三、对比体验快速演唱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让我们来唱一唱这个速度的版本,给你们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播放快速伴奏)设计意图:速度、情绪的变化,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正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音乐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歌曲的不同情境的表现正是应证了音乐的多元化。

四、二声部合唱

欣赏日语演唱的合唱曲《红蜻蜓》对比合唱与齐唱——合唱比齐唱效果更丰富、饱满、有变化。接着用"lu "跟琴哼唱二声部。最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演唱不同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表现歌曲

为每一段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齐唱+领唱+合唱)

设计反思:在整堂课中,我都注重了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既有一些音乐特长生的自信表演,也有群体性的合作演唱;体现在小组化的探究与整体的共鸣。本堂课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比、体验,找到解决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性、简捷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3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的一个课题,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复习为切入点,侧重于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方面作一个尝试。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教材选自人音版八年级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这是两首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韵味,唱出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冬天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已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对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感受,音乐的基础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冬之韵,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复习《踏雪寻梅》,制作打击乐器并创作简单旋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抽象的,虽说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韵,制作乐器和创作简单旋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对他们感悟冬之韵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本身具有的动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师的引导示范、小组合作的智慧,对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说教法

根据音乐课要让学生多听多练多体验的特点,我自制电脑课件,采用启发讲解法、示范演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从而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制作画面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音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的有效地参与实践创作,并协同解决实践创作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程序

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课题。

这是启动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设置问题:

(1)歌曲怎样描绘雪?

(2)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冬天?

学生说说冬之韵,初步感悟歌曲描绘的冬之韵。

2、为了让课题得到拓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冬之韵,我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诗句,发现所描绘的共同点:以咏梅为主,主要是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随后,我摘选了几首诗词,让学生概括冬之韵: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从而突破难点。

3、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寻找音乐的源泉。让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进行伴奏,并设置问题:歌曲中的哪一句出自我们生活中的声响?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提示作用。

4、拓展思维,动手作一作。这一环节中有两项活动。

活动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活动2、用“1、2、3、5、6”五声音阶为下面诗词创作简单的旋律。

第一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首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创作简单的旋律,填上以上诗词,唱一唱。

在活动开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乐器,向学生讲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乐器。然后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实践操作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实践时,我在学习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而使难点得以解决。

5、学生展示与评价,我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我概括,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

6、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先小结,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胜收,我们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妙不可言,我们要用心才能聆听。

第4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综合欣赏课《东方之珠》。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题材,本课时主要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以"同为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比眷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学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对如何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技能目标:欣赏《东方之珠》,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并在学唱、思考、讨论、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情感目标: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为: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四、说教法:

现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教授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

五、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感。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并在学唱、讨论、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创设情境,就好比是一把打开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的进入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一件什么事?"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非常直观、形象,而且视觉冲击力强,它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从而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相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自然而然的记住"香港回归"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对香港产生了好奇心。紧接着,我对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稍作介绍,使学生对香港有个感性的认识。

2."走进香港"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香港一定充满兴趣。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带领学生"游览"香港,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课题——《东方之珠》。

3.欣赏歌曲《东方之珠》

(1)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随着多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形神兼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对音乐所描绘的景象产生联想和想象。通过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借机引导:"这么美丽的地方,作者是怎样描述它的呢?"

待学生欣赏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并适当的给予肯定。

(2)熟悉旋律,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跟着哼唱。(师生互动)

(3)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A. 把你听到的优美抒情的旋律,用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B. 把你听到的比较激昂的旋律,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C. 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

D. 歌曲中最能够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是哪个部分?如何理解其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渴盼统一"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首歌曲是作者在香港回归之前创作的,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被英国占领了150多年,不能与祖国母亲团聚。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年,心情会怎样呢?请个别学生谈谈感受,以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体会"思归"、"盼归"的情感。尤其是歌词中"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多次的强调,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部分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合作、探讨、学习, 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1) 在充分了解香港的基础上,教师弹琴,男女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一起唱。

(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拓展

(1)欣赏香港回归十周年主题曲——《始终有你》

(简要介绍香港回归十年间的变化)

6.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7.趣味作业,展示个性

(1)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2)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你对香港的印象;

(3)爱搜集资料的你,不妨到网上搜一搜与香港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这样的趣味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5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内容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依据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A、知识目标:欣赏一些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了解纸质手工制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了解美术中常用的一些艺术语言等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并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进行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自信心,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团结协作。

D、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操,懂得尊重先民的艺术成果与劳动成果,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逐步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依据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A、教学重点:建筑艺术形式美。

B、教学难点: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二、说学法:

我校是一个农村完中学校,学生一般的时间都会花在他所谓的主科身上,但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所以本节“造型·表现”课主要采用感受美——了解制作方法——实践制作——分享成功喜悦等环节,发展学生的评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情景下学习,自发地产生探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学习、启发式与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有效地实现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所以采用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原因,是因为我想通过这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学会参与学习的能力,实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经典建筑图片,配合适当的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第(一)个环节——欣赏与评述:

请同学简单评述所收集到的建筑图片,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上课之前先去了解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有时一些知识不一定要全部集中在课堂上讲,而且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也不一定讲得很全面,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知识很有必要,此中可以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

通过老师的开门见山(歌德——凝固的音乐)可以揭开课题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方向。

通过两个提问,“你们在建筑上看到了哪些节奏?”、“你们是如何欣赏建筑艺术的?”,层层引导进入课题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形成一定的师生互动,以期提高课堂的气氛。

第(二)个环节——制作方法:

让学生了解利用纸质盒子或饮料罐通过重新设计制作出建筑物的方法。对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主要通过提问与讨论绵形式出现,不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的纸质手工制作,学生已有一些原有知识,现在提问只不过是让学生回忆或再现其制作的方法而已。

第(三、四)个环节——艺术语言、教师示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或通过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从中老师进行提示与总结。

·为了体现作品的艺术性,我们在制作地时候应考虑哪些艺术语言?可以举例说明吗?

·谁能从老师制作的这座房子,谈谈它采用了哪些艺术语言?

·有谁听到了音乐?

·有谁看出我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引导学生将前面的知识得以回顾。通过一定的示范,可以使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达得理明了一些。

第(五)个环节——学生尝试:

请同学将收集到的盒子,罐子进行一定的制作,让它变成一座建筑物。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得以消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六)个环节——作品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谈谈创作理念、成功之处或不足。

第(七)个环节——课堂延伸:

教师将作业粘贴在板上,加上树、花、草……,让它变成一个小区或学校。

同学们回家也可以把本组的作业进行一定规划、制作出一个小区或一个学校的效果作品。

第(八)个环节——课外延伸:

将各组的作品进行一次评比,并进行展览。

第6篇:初中音乐课青春说课稿

一、课题:西南风情(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爱我中华》,体验与表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内涵。

2、欣赏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歌舞片段,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感受与体验其音乐风格。

3、乐于合作,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与创编活动。

三、教学内容

1、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欣赏《什么水面打跟斗》,进行歌词创编。

3、欣赏《竹竿舞》,进行合作表演。

四、教学重点

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五、教学难点

参与音乐创编与实践

六、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八年级学生,在歌曲的演唱上,虽然能够较好的'理解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并喜欢歌唱。但囿于变声期的嗓音条件,在演唱的水平与表现能力上却有所不足。在音乐作品的听赏方面,他们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适当的启发与引领下,能够较好的把握与理解作品的节奏、风格、情绪、情境等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在音乐的探究、创编、合作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怯于大胆的尝试与展示,需要老师和其他有能力的同学带动并给予鼓励。

七、设计的环节与作用

我所设计的环节为歌曲《爱我中华》学习与演唱之后的拓展学习环节。目的是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并通过音乐创编与实践活动深化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感受与体验。

八、设计环节中所用到的资源及手段

1、壮族民歌风格的对歌《什么水面打跟斗》。感受壮族人民充满生活情趣的对歌场景,并进行填词创编活动。

2、流传在西南广大少数民族中的舞蹈游戏《竹竿舞》。感受与模仿其特有的节奏,或是进一步进行“竹竿舞”的创作练习。

九、设计的理念与撷取这两个资源的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设计理念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基本理念,通过体验、模仿、创造、合作等途径,以期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与合作协调能力等能有所促进。依托教材,我选取了壮族民歌风格的《什么水面打跟斗》,以及流传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中的《竹竿舞》。让学生们通过歌唱的创编、节奏的模仿、舞蹈的律动等多种形式充分体验与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风情。

十、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傣族舞蹈《孔雀舞》视频片段,导入与引出课题

2、学唱歌曲《爱我中华》

(1)欣赏歌曲,感受风格

(2)展示节奏难点与旋律难点,视唱练习与解决

(3)练唱歌曲

(4)完整而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3、拓展学习与音乐实践

(1)欣赏壮族风格的对歌《什么水面打跟斗》即兴创编对歌的歌词,进行现场对歌

(2)欣赏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竹竿舞》模仿与击打舞蹈的节奏,两两合作进行“竹竿舞”表演

4、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