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电子课本
1.比喻句
(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这句话把豌豆比作囚犯,说明了后一粒豌豆进入了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得不到阳光和自由。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这句话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
(3)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句话把超声波比作波浪,把陌生的事物用常见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得超声波的特点更加简单明了。
2.设问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特点,以设问句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点明蝙蝠和飞机飞行安全的关系。
3.反问句
(1)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说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但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2)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这确实是难为蝴蝶。
4.排比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排比句的使用,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蝴蝶的弱小,也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和着急。
5.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
(2)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
(3)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6)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
(8)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
6.含义深刻的句子
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豌豆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了这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说明她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一朵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也是生命的重要启示,更是后一粒豌豆追求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结果。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电子课本
1、基本的识字、写字方法。
先说识字方法。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育之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常公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为此,小学生应当会:基本字带字识字法、拼音识字法、看图识字法、查字典识字法(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笔画查字法)、编记口诀识字法、语言环境识字法、同音字辨析法、音近字辨析法、多音字辨析法、多义字辨析法和形近字辨析法。
再说写字方法。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写字姿势角度说,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方法是:身正,背直,肩平,臂张,足稳。从执笔方法的角度说,小学生应当掌握“三指捏笔一指挡,二指垫住真稳当”这样的要领。
2、基本的阅读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我理解小学阶段“多种阅读方法”应当包括解词法(抓住词素理解词语法、利用注释理解词语法、查阅词典理解词语法、比较辨析理解词语法、追本溯源理解词语法、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法)、析句法(句式比较法、标点分析法、语境体会法、抠词吟诵法)、分段法(时序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空序法——按空间变化顺序分段,地序法——按地点移动顺序分段,事序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解题法、默读法、朗读法、浏览法、背诵法、复述法等。
3、基本的习作方法。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语文训练,小学生习作就是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此,小学生应当掌握如下一些习作方法:观察法、审题法、拟题法、立意法、构思法、选材法、联想法、列习作提纲法、自我修改法等。
4、基本的口语交际方法。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交际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为了迅速完成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任务,人们的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快捷的电话代替了缓慢的信函,充满人情味的交谈代替了死气沉沉的公文。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得会讨论法、答问法、聊天法、介绍法、交谈法、提问法、劝说法、辩论法、即席发言法、简要转述法、礼貌语言使用法等。
5、基本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实践活动,要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小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有:资料索引法、自学笔记法、剪贴报刊法、工具书查读法、图书馆利用法、资料积累法、网络学习法等。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电子课本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好的地方
C、观潮人——多
D、响声——大
E、浪潮——壮观
F、人的情绪——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大潮雄伟、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电子课本
1、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2、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4、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