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常用的有哪些?我们只有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科学合理的调动和利用好学生的兴趣,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享受和一种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生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课堂导入要灵活
1.新旧知识相链接导入
数学教材的编制是从易到难、由简入深进行的,前期学习的知识是后期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找出旧知识与新知识相关联的部分,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知识。如,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学习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做“整数除法”的复习,然后通过增加被除数的数量,引入“有余数除法”的学习。
2.实物和多媒体相结合导入
在进行一些较抽象知识的讲解时,可以采用实物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导入方法。通过对多媒体仪器中形象生动图片的观赏,再在现实生活中动手找出与图片内容相呼应的事物,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具体认识,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要灵活
1.善于留悬念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适时适地地设置悬念,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对答案的追求,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设疑,如,在教授“年、月、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某同学今年已经12岁了,但是他真正的生日只过了3个,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比较好奇,就会竞相猜测,这时候,悬念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老师如果再说一句“学完今天的课程你就会知道”,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实际生活联系教材知识设疑,如,在进行“圆的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平常乘坐的交通工具的轮子都是圆形的,那么,为什么不设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呢?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就是运用现有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的一种推断,猜想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猜想,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根据所学基础创造一些与此相矛盾的情况让学生在猜想中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激起他们猜想的欲望,让他们利用生活和合理进行猜想;最后,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要善于帮助他们进行验证,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只有验证这种猜想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地进行猜想。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前的准备,利用先进科技
随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开始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网络为教师做课前的准备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案,借鉴出色的教学方案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动画的图景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的积极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师教授分数知识的课堂准备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课件,比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分桃子的例子就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并结合事例中分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分数中二分之一的表现,在教学之前教师设置相关的小问题,比如看完播放的图片后回答“如何将一个桃子分给两个人”,这样带着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愿意思考和接受,教学的效果也很满意。但是网络教学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弊端,并不是网络中的所有策略都适合信手拈来的借鉴,有些事例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加以改进的,比如网络中也许有些词语表达不够化,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修改,知道适合自己的学生为止,这样才能够使得多媒体这些先进科技真正为我所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如何设计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达到高效低耗。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达到最为有效的教学过程。过程的设计要有把握好训练的“度”;把训练目标“切”准确,抓问题焦点。深刻独到的设问,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注重观察、想象、引疑探究发现归纳等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使不同的人在多种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完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就要做到:(1)开放学习目标。让学生不给自己确定十分固定的目标,通过学习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也可能超过原来的目标,随着学习不断深人,还可以改进目标。(2)开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一种学习材料,结合生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消息。在找学习的案例时,让不同学生在不时间、地点所选择的案例有所不同,需要灵活选择。(3)开放学习形式。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更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向前辈学习、上网学习和图书馆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学习同伴,因为不同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不同要能对同一案例进行学习,就需要有同样的兴趣,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4)开放思维空间。、等将更多陪伴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营造合作的环境,案例学习是学生思维的碰撞过程。也就是学生合作讨论、争论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合作的环境。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成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音乐具有的感染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他们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关心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在教学中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学生虽然年龄小,可他们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对他的批评或表扬,只要有不能让他服气的地方,他们都会表现出不满来。平时课上我很注意,很少盲目的批评一个同学,即使批评了过后一定找他们谈心,晓之以理,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如果发现有一段时间表现不好的同学,我就想方设法和他们多沟通。这样学生有什么事情也乐意和我说,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创设情境教学挖掘潜在智慧
小学低年级课堂上,元、角、分的认识十分困难,不是因为数字大,而是因为生活中不常用,学生心目中没有角和分的生活实例。一般情况下,教师用元、十元、百元、千元"十"进位的情况类推,一言带过,学生似懂非懂。其实,数学教师要有较真的劲头,把元、角、分面值的钱币拿出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掌握起来就轻而易举了。数学教师拿着"分币",用形象化语言为学生找问题、作辅导。
把知识融进生活,打开"分、角、元"换算思路,深究作业盲区提升感知,这也是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缩影。生活中用到角和分的情况太少了,加上市面流通的纸币已没了分币,在"钱币兑换"教学中,元、角与分之间怎么来换算,学生主观判断的表象意识较为模糊,教师只能模糊讲解,学生也是胡乱推理,思维一片混乱,没有亲身体验的独特感受,致使低年级孩子必然因作业走入误区。
采用适当的表扬奖励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谁能(一般是尖子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写的(也可自编自写)老师就奖励一个“苹果”给他。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就会进一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