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学生作文话题作文内容页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700字

2023-12-31 06:58:04话题作文访问手机版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 篇一

含着一口热血看完了《大闹天竺》,竟无语凝噎,我可能看了一场假电影,竟然找不到一句可以夸赞的地方。大概停顿了3秒捋一下剧情,居然是一片空白,这部套用西游壳子的电影拍的如此不留痕迹,唯一惊喜是最后的彩蛋,为致敬六小龄童而出现的齐天大圣归来花果山这段镜头,熟悉的音乐响起瞬间百感交集。猴年春晚六小龄童没能登上春晚舞台,在这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出现的时间很短也是出尽风头,似乎前面99%的剧情铺垫就为了最后的升华,当然也圆了王宝强的童年梦想,不只是执着武术少林求学的功夫梦,更是一个演孙悟空的梦,连带着唤醒观众们的西游情怀。

每个人都有一个导演梦,却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转型成为一名好导演,即便是有过很多经典角色的好演员,演而优则导的定律并不普适。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和99%的汗水,但这1%的天赋比那99%的汗水还重要。暂时无法评判王宝强的导演天赋,但从这部处女作来看,他对喜剧的认知还停留在表情动作的阶段,除了一路上的打闹搞笑抖包袱,实在看不出影片的精神内核,结构与叙事也显得僵硬杂乱,像是古人堆砌辞藻强行凑出一篇锦绣文章,除了好笑似乎找不到别的内涵,我想王宝强对电影的追求也不局限于此。张艺谋、冯小刚都在演艺圈拿过影帝,他们的标签始终是一名导演,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卖飞起,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演员,跨行跨界玩的风生水起的充要前提是有天赋,诚然王宝强确实是一名敬业拼搏的好演员。

《大闹天竺》本身是一部公路片,拍摄套路脱胎于徐峥的《泰囧》,异域风情、语言不通、人在囧途是几个重要卖点,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同样的东方古老文明和人口大国,和我们确实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自然引出啼笑皆非的故事。沾着西游记的光,如武空、唐森、盛唐集团、金角银角杀手、花果山一样的小楼,试图还原一款西游记的现代版,将西天取经的故事变成了找遗嘱继承财产的行程,妖魔鬼怪的打斗拦截也转化为杀手们的觊觎追杀和文化不通的误会冲突,用金钱、暴力、阴谋来架构一个新的世界脉络,只是角色们的智商都有点欠费,不是笨手笨脚就是傻头傻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笑料百出,至少在搞笑这一块做的`还算凑合,就像赵本山后期的小品,尽管立意和笑点为人诟病,又是乏善可陈的大环境下的一道好菜。

徐峥驾驭影片的能力在《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都得到了票房与口碑的检验,荒诞背后总是折射出温馨与感动,在脑子里留存一丝暖意。《大闹天竺》却不得其法,只模仿了身形而忽略了神髓,豆瓣评分3.9分简直是啪啪打脸,是同期5部贺岁档影片的最低分,评价也是一边倒的差评,用16年形容王宝强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观影感受:宝宝心里苦啊。马蓉事件将王宝强推上了2023年百度指数曝光率最高的明星,从傻根、许三多等角色积攒下的口碑与人气,让大家都惊呼:心疼宝宝,也希望他从阴影走出重新站起,对《大闹天竺》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狠,尽管票房还在走高,《大闹天竺》的水已经深不可测,白客与王宝强的混搭造型已经够杀马特,还有岳云鹏在装傻柳岩在露肉,我还是没有弄清他俩存在的意思,以上不是越南的洗剪吹,也不是中国的非主流,而是印度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真想给他们全打码。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 篇二

今年集中在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着实不少,说实话,我本来是想好好挑挑,选一部中意的电影好好过个年。人算不如天算,万达影城已经被各路观影群众挤爆了,要不是今天带着我家“闺女买单专业户”我爸出门,我可能就选择不看了。130一张VIP,容我这个在厦门上学的孩子心颤一下,厦门这娱乐消费还是低啊!

言归正传,大闹天竺是王宝强的第一步自导自演的电影(我没说错吧)。我也没有具体了解过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不过很明显的,在这里还是有很多他自己的人生映射,比如去世的弟弟,被抛弃等等。客观地讲,王宝强并不是专业的演员,可是他有天赋,够努力。他也不是专业的导演,这纯属废话,我这么说的原因其实是想说我并不想十分严格的评价这部电影。

作为喜剧片,他还算搞笑。有笑点,有笑星,有笑料。有的.演员一出现,那就是搞笑,长得就搞笑,天生喜气,一看就想笑。有的演员长得够美啊,柳岩看脸看身材那也都是相当合格的啊。像小岳岳,黄渤,林永健,陈佩斯,朱时茂这些演员也是足够撑起一部喜剧片的,王宝强本身也是足够有料的喜剧演员。

整个故事单看有些单薄,现代版西游记,一栋小楼引发的血案,啊不,故事。角色设定师徒四人都齐了,不过我真的要吐槽白龙马能不能不要出现的那么突兀,真的不是一般的突然,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电影的节奏快慢确实是有待提高,不是一直保持快节奏就能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尤其是有的地方真的有点儿跟不上趟了。

说到这儿我就想说两句特效问题了,好吧,诚实地说,国内电影的特效一向欠佳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这部电影也不能免俗,跟国外电影特效相比,确实差距甚远,但是呢,这是个群体性问题,也不是单单这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的。

所以抛开这些,这部电影的画面那是相当的艳丽,跟现在这个时间,跟过年确实是相当的般配。过年嘛,不就图个开心,图个喜庆。如果细说,这个电影着实问题不少,念叨个三天三夜也没问题,不过从电影院里的笑声可以知道,这是个搞笑的电影。不管毛病有多少,大家都是为了开心,开心了就好。

目前这部电影这么点儿评分,也实属正常,电影导演,真不是演而优则导那么简单的。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 篇三

非著名春晚演员兼著名喜剧人陈佩斯老师说过,一个好的喜剧通常都有一个悲剧内核,倚靠种.种人物关系的不对等错位与关系的错搭制造笑料。陈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很质朴地给自己补刀说,这其实是他和陈强老爷子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才想明白的,言外之意很明确,就算是看了教科书上有关解构主义的铅字,到头来自己来搞还是需要个天赋光环加持。

陈佩斯老师在这场有针对性的小型公开课上回顾了父子系列,其实这种能够抓到解构主义精髓的天赋,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光头上烁烁放光了。强烈推荐喜欢看喜剧的小伙伴去B站搜搜陈佩斯老师的这场硬广公开课。

那么大闹天竺又是如何呢?

作为演员的王宝强显然在2023年远不如作为娱乐明星的王宝强出名,这么多年的本色演出竟还不如自己媳妇演的好,同样作为一个在电影最后署名导演的人,他对喜剧的理解就跟他的本色一样局限和苍白。

这大闹天竺,真的只有一个闹字,没别的,真的,稳!

为了闹,可以各种开挂地胡搭而不用顾及所谓的逻辑和剧情。哪怕是全片色彩最浓烈的三场戏,也基本都是不明所以地在浪费资金——不考虑构图和镜头喻意,只要看起来闹腾就可以了,包括在纱厂跟一大波大波折腾的戏份也是如此。别小看折腾,就是折腾,导演王宝强也没折腾好。王导演撑起了全片所有的武打场景,但并不是一镜到底的那种,而是拳头过去就cut,然后蒙太奇拉威亚。您这是打呢,还是闹呢?

当然还是闹!谐音致敬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丑角完全不明所以,连牛魔王的出现都感觉不像是被剧情推动,而更像是有一个上帝之手在推着胶片往前走。

整部戏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因为陈爸爸死了,所以这个谐音听做唐僧的富二代就要和谐音听做悟空的人去印度取真遗嘱,然后很顺利地被上帝之手推动遇到了对号入座的猪八戒,和大胸脯师弟。因为坏人真心不能弄死你们,所以找了金银杀马特大王追杀你们,莫名其妙引出了团队争执。又因为争执不小心掉进流纱厂,被不想弄死你们只想秀一波的女人们追。最后就这么名正言顺的分文皆无,然后一拍脑门被好心饭店老板指去牛魔王的原始村落吃辣椒......经历了各种强行推动剧情的小尴尬小伏笔,最后上帝之手一拍大腿,团队就这么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连绿帽子都戴的那么顺利正常(咦?)。不得不说,这个上帝之手真666啊。故事的结局借着水底猴神的棒子打残了差点打残一干人等的BOSS,弄出80后一代回忆大圆满结束。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 篇四

这是一部王宝强自拍自演的电影(第n部作品?)。作为半路出家的导演在剧情的把握上,人物的刻画上,场景的布置上难免是有点粗糙的。从柳岩(吴静,悟净?)态度的前后转变,到贯穿全剧的王宝强脖子上那颗核桃挂坠引导他获得了金箍棒。剧情的改变过于的生硬。

这个电影其实讲了两个故事,明线为两兄弟在印度破镜重圆(搞基)的故事,暗线暗合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按照故事的完整性来说,这两个故事分开来拍成两个电影完全没有问题,且都能看。然而王宝强粗暴的把两个故事揉搓在了一起,刻意的想要增加电影的深度,实为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

观众们对《西游记》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在电影中寻找和自己记忆可以契合的共同点。既然拍的是《西游记》,那么导游就想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能够与观众共鸣的效果。然而《西游记》的故事太庞大了,所以只能撷取其中个别的故事片段的故事讲完。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完整的叙述《西游记》故事的同时,又因为商业化模式在电影中掺杂了大量的打斗场景,极具搞笑性质的场景,使得王宝强根本把握不住电影的节奏,让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看起来成为了一盘散沙,一个由大量莫名其妙的片段组合而成的拼盘(故事?)。比如:白龙马的出现(悬崖顶上突然祥云笼罩,走出一匹白龙马),无任何的铺垫及后续情节,极为突兀。

再有一点得提一下的是,电影的末尾部分表达了对六小龄童的敬意。虽然在中国,六小龄童作为几代人心目中孙悟空的经典形象而存在,在电影中把六小龄童拉出来友情出演很可能博得观众的共鸣,对情感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甚至会流出眼泪。看似是对《西游记》IP电影的应景之举,实则在商业化模式的运作下,把情怀当卖点,为博取眼泪而去博取眼泪,在电影的人物刻画很单薄的整体之中,并不能表达出一种很强的感染力(突然感动.jpg)。

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些让人捧腹爆笑的情节,然而想要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并不能够只由大量的搞笑片段撑起来。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或一个思想,抑或是展现文化。而这部影片中却把我们中国人对印度的刻板印象(一个摩托车上站了10个人)给拍了出来,只是徒增笑料而已。《大闹天竺》作为一部商业片,打打闹闹,嬉嬉笑笑,图得是即时的快乐。当我们走出影院门,一阵风吹过,慢慢的也就都淡忘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 篇五

新年档上映了三部片子,昨天看了韩寒的《乘风破浪》和王宝强的《大闹天竺》,看完后却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但影评还是要做的,就先从《大闹天竺》开始吧。

影评系列总是要先说说看点,主要的看点……应该是演员阵容,王宝强,白客,岳云鹏,柳岩、黄渤等。嗯,其次……王宝强确实是很卖力的在演出……然后……我们先说其他的话题吧。

通常来说,一部喜剧评价它的好坏,有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决定性的,那就是观众笑了没有。虽然从王宝强怒吃辣椒,岳云鹏被踩,白客装疯卖傻这些段落,我能够非常肯定的王宝强导演以及所有的主创,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让观众笑,但这个努力的结果确实有点尴尬的。说完全没有笑也不至于,比如岳云鹏出场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笑了,但当他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演之后,观众的笑声反而少了,倒真让人有点疑惑。我想起来大学时代我有一个会弹吉他的室友A,他弹唱了一首曲子大家鼓掌。室友B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跑过去拨了几下吉他的弦,嘣嘣嘣响了几声,然后他说,这吉他还真好啊,你看随便拨几下声音就这么好听。然后大家就陷入沉默了……

这个是结果,分析一下这样的原因。感觉浮夸,可能是最明显的。比如通常来说,因为愚蠢或者偏执产生的痛苦,是常见的'搞笑元素。但是如果要让观众因为角色的痛苦笑出来,就需要给时间或者故事让他们代入角色,还需要让观众觉得他们当时的决定是他们当下性格的可信选择。可是,这里面的角色总是做一些超过自己应有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为搞笑而故意做出种.种夸张的行动。比如把白客锁在箱子里面,本身是一个搞笑的点子,但是王宝强当时明明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却一定要这么做,就让人觉得出戏了。

此外,本剧情绪流也是过度饱满,每个片段都想着要搞笑,但却用力过猛,没有给出足够时间酝酿角色的代入感,也没有时间舒缓情绪。甚至,连讲故事的时间都不够,这也导致叙事跳跃不连贯的问题。从镜头角度来看,每个镜头的运动都非常多,但却缺少节奏的变化,颜色也都非常鲜艳,却至始至终没有让眼睛喘息的时候,所以整片看下来非常累。黄渤的扮相更是有点刷新我的审美的下限了,感觉这种化妆已经不是搞笑,而是恶俗了。看电影的时候,周围的孩子们多次提出好累,什么时候才能完,要求家长带他们离场。这或许也是节奏问题的另一个证明吧。

这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自信和定力不够。正因为如此,才想着把各种猛料往上加,直到做成了这样的片子。其实,从演员到导演,知识结构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导演可不光是怎么指导表演,还要考虑剧本摄影美术甚至工期等各种元素,要为银幕上出现的一切负责。而这个片子的感觉是,王宝强导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只是因为去年那个新闻,王宝强首次执导的这个电影获得如此空前的火热与关注,其实超过了它所应该有的。影片票房很可能不低,但长远来看对王宝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整个故事借鉴西游记的结构与人物,不过这个并没有看出对故事或者主题有任何帮助。当然,影片也看不出有什么主题。这倒没什么,毕竟这些没有版权。但结尾很奇怪的对六小龄童的致敬,却让人内心觉得不大合适。主要是他本人在片中只是饰演一个苦行僧,突然间变身孙悟空,从电影故事突然跳出到现实,但又保持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最后还拉着武空往山上飞,真有点分分钟出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