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之路的观后感 篇一
经过了为期六个月的努力,我们项目完成了预期的成果。关于公交闹铃项目,我们通过设计开发一款手机应用软件,已解决生活中的公交到站提醒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这一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实现的到站提醒以及距离目的站台距离的提示。但不足的是,在软件的美观以及功能全面性上还有待改进。
作为项目申请和负责人,我的主要工作是统筹协调安排,制定计划与分工安排与小组成员一起拟定详细计划,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以及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组织大家讨论。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一个完整的创新实验过程,且是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深感责任重大。与以往做一个个独立的简单实验不同,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实验,从最初的方案选取,到实验初步计划,到具体实验计划,再到实验的实施、结果分析,都需要我们考虑周全,按部就班地进行。
项目开始之初,需要选定研究方向,这也是整个项目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通过小组全部成员的讨论,结合生活中的实用性,自身专业以及可行性,最终我们小组决定了研究方向--android应用软件公交闹铃。在确定了方向并且获得学院的立项批准之后,我们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开始了接下来为期六个月的学习以及研究。
实验的具体实施阶段是我们整个项目最关键、耗时最长也是遇到困难最多的阶段。小到个人分工安排大到项目阶段进度审核都需要仔细安排,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会经常被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大家也经历了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主动思考、提前考虑,合理解决问题。也使我们在困难中进步良多。
后期阶段,重点在于完善软件,保障软件的正常运行。相互讨论,解决软件中依旧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软件。
通过半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次为期半年的创新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一项新型材料的研究,需要的不仅是实验、尝试,更需要创新,把新的思路、方法转化成具体的实验。参与这次的创新项目,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使我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在项目启动阶段就开始了对项目后续计划的安排,包括每阶段的具体工作。在一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加之考虑不周到,一开始排出的计划难免出错,后面通过不断改进,随着项目的一步步发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项目才得以顺利进行。团队合作沟通必不可少,出了每周的例行讨论外我们亦会在课余时间不断交流,随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成员分享,大家有什么创新想法我们都会讨论并尝试,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思路。我们通过不断地磨合,由一开始的大家手忙脚乱,到后来逐渐适应,按部就班分工合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想法到付出实践成为具体的实物,不仅需要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感谢硕士研究生陶利学长的指导与帮助。
关于创新之路的观后感 篇二
世界著名的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令世界瞩目的话:“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德国的歌德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
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小时候,大发明家爱迪生的那个时代,世界上没有电灯,人们只能靠着微弱的光学习工作。勤奋好学的爱迪生想:能不能创造一种即使在黑夜也能发出光亮的东西呢?这个想法就在爱迪生心里生根,发芽。从此,爱迪生踏上了发明、创新之路。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失败,被多少人嘲笑过。但爱迪生从不气馁,他转压力为动力,经过艰苦的钻研,世界上的第一个电灯泡亮了!他向世界证明了创新实践是多么重要。爱迪生是幸运的,他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是他让人们过上了即使在夜晚,也会有耀眼光芒的日子。
这样的'人还有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在封建时代,从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压迫。思想先进的鲁迅先生深深地意识到,要救中国,就必须要先改变人民的思想,这种想法在当时的中国谈何容易,但意志坚定的鲁迅先生并没有放弃,于是,一场轰轰烈烈文学大革命兴起了。生活在封建时代中,鲁迅先生是不幸的,但他敢于反抗、创新,与封建思想作斗争。
创新,就像是一扇封闭的大门,需要我们去打开,只要每个人都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关于创新之路的观后感 篇三
央视十集的纪录片《创新之路》大规模梳理世界创新,涉及国家众多,对创新各领域进行深层挖掘,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中,为中国创新寻找他山之石,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一份思考的力量。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探讨历次工业革命、科技革新,为不同国家、产业带来的命运转折。希望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借鉴。该片采访了全球顶尖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以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融汇创新思想精髓。观赏完毕,感慨良多。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繁荣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为此,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经营质量,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历史选择。
创新的成果需要市场来验证。只有通过了市场的认可,创新才能走到消费者中,才能发扬光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是众多企业和投资人争抢的新大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并不断做出创新的决策。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享誉全球的诺基亚,是曾经连续14年蝉联手机市场的霸主,拯救了芬兰濒临绝境的经济。但是在渐渐兴起的智能手机进入市场时,诺基亚的管理层却错误的判断了其未来的趋势,定义智能手机只是小众市场,而错失了良机,在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创新成就了苹果的传奇,也导演了众多公司在市场上的交替更迭。
资本的注入加速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数以万计的天使投资人在市场中不断寻找着商机。他们成就他人的梦想,也成就了自己。正如投资人们冒着风险投资项目,十次里有九次是失败的,但是只要成就了一次,其收益大大可以弥补其他的损失,企业创新也一样,不要惧怕失败,再坚持一点点,也许成功就会出现了。
创新不仅仅是少数人思考的问题。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有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力量大小都有一方发挥自己的天地。一个想要改变的动机,一颗坚定而善良的心,以及一项小小的技术革新,也可以成就一个意义非凡的创新。借助创新,一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小却也有改变世界的可能。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众多个人力量共同创造的。乔布斯不是原创发明人,但是乔布斯对手机进行重新整合成就了苹果手机。硅谷也不是原创发明的所在地,并无发明创造,但是硅谷善于想办法使这些技术为人所用。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
《创新之路》提供了一种思考,一种趋势,一种方向。总结创新规律,提供历史镜鉴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希冀,在全球范围寻找答案,共赴一场对国家崛起、人类未来的探寻。企业家们可以以此为镜,以梦为马,放开手脚,大胆去探寻自己的创新之路。
关于创新之路的观后感 篇四
100个申请进入斯坦福的学生里,只有5个左右能够拿到录取通知书,但是在斯坦福校园里还有一个地方比大学更难进,这个地方叫Bing Nersery School, 相当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姐姐的孩子就在这里就读,而乔布斯当年把孩子送进来还费了一番周折。
这是一所为斯坦福心理学系所建的实验幼儿园,Bing Nersery School的名字对很多是中国家长来说是陌生的,但很多中国家长都听说过曾经在这里进行的一个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给了幼儿园32个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15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沃尔特·米歇尔就是在这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
纪录片《创新之路》是第一个进入这所幼儿园拍摄的中国媒体,园长在采访时对摄制组说:“我们希望他们有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这份热情可能会引导他们成为工程师,可能会让他们成为老师,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好的父母。这份热情总会以一种方式影响他们的生活。”
这份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就是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保持了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在法律、资本、文化众多影响创新的因素中,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驱使人去发现、去探索。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些都在影响着好奇心的命运。
在好奇心被点燃的瞬间,人类的大脑发生了什么反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各个国家开始发现在教育中保护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为何成为创新者的基因?
保护好奇心,就是保护一种创新的可能,也许生命就会多一些色彩。
关于创新之路的观后感 篇五
观看了《创新之路》的第四集大学使命,开篇以最古老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引出主题:大学从何而来?大学又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
大学从何而来?视频中提到1088年,几个年轻人为了研究古罗马法典,满足求学之心,他们请来老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形成了一个专门学习讨论的地方,如今这里叫做博洛尼亚大学,被公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这所大学不是政府和教会组织的,而是由学生建立起来的。
那么大学又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首先大学需要自身发展,1158年,雄霸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入侵意大利,他非常钦佩那些为了知识而远离家乡的人,为此他颁布了一项学术特权法令,大学不受任何权利影响作为独立研究场所,享有自治的权利,使得大学的学生和学者拥有了崇高和自由的地位。诗人但丁,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哲学家伊拉斯谟,天文学家哥白尼都曾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或执教。继意大利之后大学在欧洲大陆风靡而起。十二世纪中期,巴黎大学的建立奠定了现代大学的管理基础。1167年,英法两国关系恶化,在巴黎大学读书的学生们来到牛津城的一个小学院,牛津大学因此逐渐发展壮大。
17世纪中期,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二十岁的牛顿遇到了博学的伊萨克·巴罗教授。巴罗所教授的课程激发了牛顿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年轻的牛顿就这样踏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并迎来他科学生涯的黄金岁月。经过八百余年的积淀,剑桥大学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艾伦·巴瑞尔说:“许多人会谈论技术,说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我们需要技术,但是最重要的要素,还是人。没有人技术什么都不是。”1810年,洪堡大学在柏林建立,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研究性大学。创办大学时洪堡兄弟认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来的收效和影响,远非国家之力所及。1925年,希伯来大学建立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耶路撒冷,这是第一所犹太人的.大学。德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巴博,英国的化学家魏茨曼组成了第一届董事会。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大学体系,东方的日本则最先在亚洲创建了高等教育,先后成立庆应大学、东京大学。
再后来美国成立,在美国私立学校的数量远远高于公立学校的数量,政府可以对大学进行资助,但绝不可以干涉大学,它的确立得益于律师丹尼尔·韦伯斯特对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辩护演讲,为国家不允许干涉大学这一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说:“从教育体系上来讲,大学的创新在于学术的创新,学术的创新在于公平和公正的一个环境的建立,公平和公正的环境也取决于他是学术指导而不是行政主导。” 1869年,哈佛大学迎来了最年轻的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他认为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要给学生在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于是哈佛大学率先推行选修制。麻省理工学院宣扬“动手与动脑,行动与思考”两相并举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无数善于思考又善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的人。为世界的技术进步,科学繁荣贡献了持续前行的动力,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这所大学致力于学生的个人成功,是一所盛产企业家的大学,惠普、耐克、思科、雅虎、谷歌等创始人都来自斯坦福大学。
视频以时间和地域为轴线,将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大学串联起来,大学的出现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疆域。博洛尼亚大学的繁盛来自于独立精神,学术和思想的自由,成为大学的基因。剑桥大学的理念是培养和塑造有探索精神,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人。希伯来大学为以色列贡献着众多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是大学带给古老民族最深厚的礼物。我们可以看到从中世纪走来,大学创建的理念制度和模式,发生着一次次的变革,历史的演进让大学从边缘的象牙塔走入了国家社会的中心。
没有哪一所大学是为了创新建立的,但是每一个创新,都离不开大学,大学是人类思想的智库,大学本身的出现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项创新之举。大学通过源源不段的人才培养让现代科学这棵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惠及整个人类社会。然而2015年中国宣布,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年距离中国大学诞生120年,这一年距离世界大学的诞生934年,这一差距令我震惊不止,我们现如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但是无形之中也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我们教知识,只是教知识的本身,而没有交创造知识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现如今教育的最大问题。我们国家向西方学习大学制度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有许多可以成长的空间,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科技与创新的温床,是国家发展动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检举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我会不断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