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而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是孝敬老人,登高,赏菊的绝佳的日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重阳节的来历有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介绍_重阳节民俗活动!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远望,饮菊花酒,以避邪祛灾。直到现在还流传有很多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有哪些呢?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
三国时的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时,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又《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遍野盛开的黄花,满山丰硕的果实,风光迤逦,是出外游览的最好季节。历代人们在重阳的活动中流传了不少故事,故重阳也有不少别称。汉代的风俗,人们在
这天要饮菊花酒,以袯除不祥,于是,又称重阳为“秋袯”。晋代因为大诗人陶渊明喜欢在重阳赏菊,人们又呼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由于荆楚一带,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饮宴”,如现在的所谓“野餐”。后来蔚成风气,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称为“野餐节”。重阳节起源其它说法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 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022年重阳节时间为新历2022年10月4日星期二;农历壬寅年九月初九。
1.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5.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6.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7.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8.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9.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0.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1.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2.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3.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4.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5.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7.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8.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9.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0.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1.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2.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23.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24. 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25. 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26.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7. 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28.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29.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30.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1.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32.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3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34. 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35. 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36. 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7. 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8. 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9.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0.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1.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2. 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3.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4.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5.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6.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7.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8. 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9.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50.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51.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52.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53. 绮罗丛里胜登临。——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4.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55. 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6.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王逊《西夏重阳》
57. 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8.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59.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60.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