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天气还热吗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古时人们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祖以及拜谢土地爷。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正是人们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
★处暑的物候现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处暑第一候是「鹰乃祭鸟」,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的猎物。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的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
第二候是「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藉此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第三候是「禾乃登」,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榖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
★处暑的气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厂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
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商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髙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西北商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句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蛍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
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两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其次副热带髙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这时候,北方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广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但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毎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如果“出伏”以后继续出现“秋老虎”,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
进入9月处暑,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两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他地方多;而西南和华两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华两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两部一带发生的秋雨。
“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3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农事指导
水稻薅(hāo)三道秧,追穗肥,防治稻飞虱、稻瘟病,防旱,防倒伏。
包谷收获中包谷,选留种;晚包谷中耕、追月巴、培土。
黄豆、杂豆田间选种,收获。
烤烟继续采摘烘烤,及时打顶打杈,单株选种,防治晚烟病虫害。
茶叶分批采摘秋茶,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
蚕桑加强秋蚕饲养管理,收秋蚕茧。
果树采收早熟苹果和梨子;柑橘追施壮果肥,防治病虫害。
蔬菜整理苗床,播种白菜。注意防秋,防鸟害、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