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钢瓶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液化石油气钢瓶又是危险性较大的移动式特种设备,在日常使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直至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瓶的安全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使用液化气瓶的安全知识
一、气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建议用户选购使用正规的液化气服务中心提供的合格液化气钢瓶。
2.气瓶在室内放置,应与灶具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或设置隔热层。
3.液化气钢瓶要轻拿轻放,禁止摔、砸、滚、撞击。
4.严禁将气瓶在烈日下曝晒、靠近明火,更不允许用明火烤或用开水烫气瓶。
5.液化气钢瓶必须直立使用,不能卧放,更不能倒置使用。
6.液化气钢瓶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应放在干燥、通风及容易搬动的地方。
二、气瓶总阀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每次用气结束后,尤其是临睡前和出门前,要关闭气瓶总阀。
2.有的用户用后不关总阀,只用灶具上的开关单一控制,这样容易造成液化气泄漏,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更容易因小孩乱拧、乱动而造成事故。
3.气瓶使用中,用户应经常检查总阀的密封性能是否良好。检查方法是在密封处涂抹肥皂水,若有漏气会冒气泡。
三、减压阀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减压阀与钢瓶总阀的连接螺扣是反扣,安装时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减压阀上的活动手轮。手感拧紧即可,不能用力过大,更不能用工具,以免使减压阀上的螺扣因滑扣或断裂而造成漏气。
2.每次安装减压阀时要检查减压阀头上的胶圈是否完好,若有损坏,应立即更换。
3.气瓶用完换瓶时必须先把钢瓶总阀关紧,然后再卸下减压阀。
4.减压阀一般分可调、不可调两种,建议在使用可调式减压阀时,不要将出口压力调得太大,以免灶具因打不着火或液化气燃烧不充分而带来安全隐患。
5.在使用减压阀时,若发现减压阀出现故障或泄漏要立即更换,严禁私自修理减压阀。减压阀保质期一般是两年。
四、胶管和卡扣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用于气瓶与减压阀、灶具、热水器连接的胶管保质期一般为两年。
2.胶管必须使用专用耐油胶管,胶管的长度以1.5米至2米为宜,用户应经常检查胶管有无开裂及老化现象,如发现要及时维修或更换。
3.用户应经常检查接口处是否有松动现象,接口处须用卡扣夹紧以保证无泄漏。
五、灶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灶具。
2.在使用灶具时应根据火焰的燃烧情况调节风门,直到正常燃烧为止。
3.在使用液化气烧饭、烧水时,应有人照管,以防止汤水溢出锅外将火焰浇熄。
4.灶具在使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空气,室内要注意通风。
5.国家标准规定,液化气灶具判废年限为8年(从售出当日起计算)。
六、检查燃气泄漏的方法
一是闻味;二是听声;三是用毛刷把洗衣粉或肥皂水刷到怀疑漏气的接口、阀门或焊缝上,发现气泡即为漏点。四是在肥皂水难以涂刷以及视线之外的部位,可用手背去摸,一般手背可感触到漏气的存在。一旦发现漏气应及时关闭气瓶总阀并报修。
七、燃气泄漏的处理办法
发现燃气漏气一定要冷静,应该采取以下正确办法:闻到气味应立即停止使用液化气,并消灭明火,立即关闭气瓶总阀门切断气源,掐断家庭总电源,迅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此外,千万不要开启或关闭任何电器设备,也不可在充满燃气的房间内拨打电话或手机,不能开油烟机,这些都容易产生火花,发生爆燃。另外,室内不要留人,拨打报修电话或110、119要到远离漏气房间的户外。报修时要将家庭地址、联系方式及现场情况、泄漏原因,告诉接线的工作人员。
八、漏气着火的处置办法
一旦出现了着火事故要学会冷静处理。应用浸湿的毛巾立即把气瓶角阀关上,并将气瓶转移到室外空旷处防止爆炸。
九、气瓶安全使用口诀
液化气瓶入万家,烧饭供热需要它;充装气瓶需资质,专业处理瓶残液;缺陷钢瓶不准用,超期钢瓶必报废;
使用气瓶要规矩,倒立烤烫是大忌;新装气瓶用前查,定期检验最要紧;阀门胶管密封圈,老化破损要更换;
检漏要用肥皂水,绝对禁止用明火;使用气瓶人不离,每次用完关阀门;安全使用最重要,使用口诀牢记心。
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使用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使用年限的具体要求
1、TSG.R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液化石油气钢瓶每四年检验一次。
2、当钢瓶受到严重腐蚀、损失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安全使用的缺陷时,应提前检验。
3、库存或使用时间超过一个检验周期的钢瓶,启用前应进行检验。
二、哪些是合格的可以继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钢瓶
1、新钢瓶:必须是具备气瓶制造资格的厂家生产的钢瓶,钢瓶的护罩上打有制造单位许可代号和出厂日期,并由当地检测部门出厂监督检验的标志(CS),符合以上条件的钢瓶,用户可以购买并投入使用。
2、已投入使用的钢瓶:在规定使用年限内,且在规定的检验期限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验合格的不存在安全隐患的钢瓶,可以安全使用。
3、检验合格的钢瓶:合格标志为钢瓶角阀上的检验标志环,检验标志环明示此次检验时间和下次检验时间,在此期间可以使用。
三、哪些液化石油气钢瓶严禁使用
1、超过检验时间的钢瓶不能使用,要及时送检验机构检验,以确认其安全状况
2、未经定期检验、检验不合格或者已报废的气瓶不能使用。
3、对未经国家质检部门认可的厂商制造的钢瓶,制造标志不符合GB5842、GB5380或《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的钢瓶以及有关政府文件规定不准再用的钢瓶,登记后不予检验,按报废处理,不得使用。
4、对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任何类型钢瓶,登记后不予检验,按报废处理,不得使用。
5、钢瓶护罩松动或脱落、底座脱落、瓶体变形或其它缺陷影响直立的钢瓶,此类钢瓶属不合格钢瓶,不得使用。
6、对气瓶瓶体进行焊接和更改气瓶的钢印或者颜色标志的不得使用。
7、气瓶用螺丝把护罩连接到瓶体(护罩与瓶体非焊接连接,可拆卸)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即“螺丝瓶”不得使用。
四、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充装重量是多少
根据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设计要求,国家规定YSP-15型钢瓶充装量不能超过15公斤,否则会因超装出现气瓶爆炸的危险,造成安全隐患。
五、家庭如何正确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
1、钢瓶应直立使用,严禁倒置。
2、用户不能擅自处理,倾倒瓶内残液,这些残液虽然难以气化,但一遇到明火会立即燃烧。
3、用户应经常检查减压阀与角阀连接处上面的密封胶圈是否老化、脱落,一旦胶圈老化、脱落应马上更换,否则会发生气体外泄事故。当发现阀体漏气,应立即送去维修或更换。
4、用户应定期检查胶管是否老化、龟裂或破裂,防止漏气。胶管要选用液化石油气专用胶管(胶管一般使用寿命为一年),并用不锈钢夹把连接减压阀和灶具的两端锁紧。
5、灶具与钢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灶具与钢瓶的最外侧之间距离不得小于一米),应保持灶具、减压阀、胶管等配件清洁。
6、养成使用灶具时人不离开,并且放气瓶处必须通风,整体厨房的用户必须把放气瓶处门敞开,灶具不用时关闭开关(包括关好钢瓶的角阀)的良好习惯。一旦发生漏气,应请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7、点火前应注意室内是否有液化石油气味,检查是否有漏气现象,查漏方法:用户可以经常用肥皂水刷一刷软管、软管与灶具的接口处、减压阀与胶管的连接处等部位,检查是否漏气,严禁明火试漏。查出漏气部位应立即更换配件或及时请专业维修人员修理。
8、液化石油气灶使用时,应先点火看开气(点火时阀门不应开得太大),使用中防止锅中物品沸腾后将火熄灭而跑气,发生火灾爆炸。
9、禁止将装有液化石油气的钢瓶置于阳光下长时间暴晒,禁止用火烤、热水烫钢瓶,禁止自行瓶对瓶倒装液化石油气,倒残液,禁止摔打、碰撞钢瓶。
10、禁止自行拆卸钢瓶角阀和减压阀零部件,应找专业人员维修。
11、用户应选择规范的液化石油气公司供应站(点)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
12、不得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他气瓶倒装或者直接由罐车对气瓶进行充装。若发现这种影响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充装行为,有权进行举报。
六、怎样正确处理着火事件
1、用浸湿的毛巾立即把气瓶角阀阀门关上,并将气瓶转移到室外空旷处,防止爆炸。
2、用湿布扑打或覆盖着火点。
3、迅速打开门窗,加速通风。
4、杜绝一切火种,禁止开关电器具。
5、及时向119报警。
七、怎样正确处理漏气事件?
1、发现漏气时切勿恐慌,迅速关闭钢瓶角阀。
2、迅速打开门窗,保持良好通风,让液化石油气转发到室外。
3、严禁开关任何电器和使用室内电话,熄灭一切明火。4、是到户外打电话通知供气单位专业人员来修理。
5、发现邻居家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敲门通知,切勿
使用门铃。
八、怎样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用户最好选择具备《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瓶装气体经营部或者具备《气瓶充装许可证》的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提供瓶装气体,这些单位都有固定经营场地,联系方式,专业维修人员和送气人员可以保障你的合法权益。
九、为什么禁止使用“螺丝瓶”
“螺丝瓶”是指护罩(即常见的钢瓶把手)用螺丝连接到瓶体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截止2011年“螺丝瓶”的使用年限均已超过15年,国家规定一律报废处理,广大市民自觉抵制使用“螺丝瓶”。
十、“螺丝瓶”应如何处理
用户及时将“螺丝瓶”送至液化气充装站,由充气站送至钢瓶检验站做报废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未做破坏、处理的报废钢瓶直接转卖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包括废品回收站)。
液化气钢瓶安全知识
一、使用前一定要注意看液化气钢瓶保护罩上的检验日期标记,过期是不能使用的。
二、液化气钢瓶的放置位置不要靠近热源和明火,不能在阳光下曝晒。禁止用火烤、浇热水等方法加热钢瓶。
三、液化气钢瓶必须直立使用,不得将钢瓶卧放或倒置。
四、点燃液化气的方法是“先点火,后开气”,到火等气,儿童不要单独开关液化气。
五、如发现液化气钢瓶泄漏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散气,千万不可点火,也不要开关电器设备,防止引起泄漏气体爆炸着火。
六、液化石油气用户,严禁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他气瓶倒装,严禁自行处理气瓶内的残液。否则极易产生泄漏,引发火灾与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