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由来已久,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立冬节气养生要注意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养生
1、初冬进补,先健脾胃
立冬后进补,调养脾胃很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受不受补。因此,冬季进补养生要从养脾胃开始,建议多用党参、淮山、芡实、五指毛桃、栗子等补益脾胃之品。
2、养生重点,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冬季进补讲究养补肾。立冬过后气温必定是日渐降低,表现为阴盛阳衰,这些日渐增加的寒气容易损伤人体阳气。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因此,此时可以适当进食补肾食品,如芝麻、淮山、核桃、栗子、黑豆、海参等,以帮助机体抵御寒冷。
3、盲目大补,易致上火
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气温骤降,羊肉驴肉等滋补食物频频出现在餐桌之上。刚入冬,不宜马上食用温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驴肉、人参、鹿茸等,否则容易导致“上火”,待到三九寒冬时才可适当食用温热之品。建议初冬多吃平补甘润的食物,如鸡肉、猪肉、鱼肉等。
进补也要因人而异,男女老幼的体质虚实寒热各有不同,如果盲目进补,反为不利。冬季进补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胃肠功能好坏等个体差异而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气候变化循序渐进地清补、平补、温补、大补,切忌胡乱进补、长期大补、偏食偏补。
4、早睡晚起,保证睡眠
中医讲究养生要顺应自然,入冬后,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潜藏,阴气渐盛,这个时候的起居作息应注意保养内在之阴气,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可在中午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养精蓄锐。
另外,应该早睡晚起,建议每晚最迟不超过11点入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气温不算低,加衣加被不要太过,让身体有时间去慢慢适应天气的变化,可增加人体耐寒的能力。因此,睡眠时的被子应该以暖和、轻柔为宜
立冬习俗
1、吃饺子
立冬为何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到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
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一直在简化。
3、冬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吃甘蔗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节气养生要注意什么,本篇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够给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