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2023-03-14 20:41:47各类稿件访问手机版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1)

公元前140年,

一个男婴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

他的母亲卫少儿是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则是平阳县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

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

此时,已经是刘彻登上皇位的第二年,

看上去,霍去病与皇帝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交集。

但16年之后,就是这个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汉武帝在他的爱将卫青陪同下来到羽林营视察。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都在紧张备战,伺机发起更大规模的战役。

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将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指挥军士进行格斗训练的少年军官霍去病。

这个出生在平阳公主府普通女佣家的婴儿原本命运平平淡淡,但转机很快就悄然而至——

由于他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宫中并成为皇后,霍去病也从仆人的儿子瞬间变成了汉帝国的皇族成员。

而他的舅舅正是汉帝国冉冉上升的高级军事将领,卫青。

尽管前程锦绣的霍去病可以享受宫廷的奢华生活,但他却偏偏喜欢舞刀弄枪,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

他酷爱军事,喜欢骑射,每天跟着舅舅厮混在羽林营中摸爬滚打。

汉武帝十分喜爱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

在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汉武帝建议霍去病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和刘彻争辩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候的兵法是没有用的。”

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生死缠斗仍在持续进行。

匈奴每年侵扰汉朝的边境,杀掠汉朝的官员和百姓。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

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汉武帝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他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而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自从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驱逐之后,匈奴单于便把走廊东段封给了休屠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

通过这条走廊,匈奴王朝向西可以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假若汉帝国能夺取河西走廊,那么,既能解除匈奴从西方对中原腹地的威胁,又可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大大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斩断匈奴的右臂,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刘彻知道,汉匈之间的战争是极其特殊的。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稠密地区,很难及时得到来自后方的补给。更何况

拥有强大骑兵的匈奴人,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突然性强,这让习惯两军对垒的汉帝国军队防不胜防。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十万大军与匈奴单子主力对决,17岁的霍去病以骠姚校尉的军阶随队出征。

在其中的一次战役中,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伤亡惨重。

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人,立下战功。

这次战役引起汉武帝的高度关注,他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年少轻狂、冲动骁勇的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束缚,更不按常理出牌。

这个皇家年轻军官所采用的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正是汉武帝所期待的。

这是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

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2)

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

“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3)

公元前141年。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

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4)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

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

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这一年,刘彻22岁。

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

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

张骞拒绝了。他的不合作与不妥协导致他长时间失去自由,被匈奴士兵软禁。

但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与军队备战的机会。

在匈奴人的营地,张骞发现,这个民族有着不那么严密的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当时来看更先进、更具攻击力的军事装备与战术,特别是他们的骑兵。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

匈奴骑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来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轻便也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战斗中既机动灵活,又有更强的攻击性。

貌似归顺的张骞让匈奴人感到自己的策略是奏效的,于是他们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

这也或许是因为张骞的性格和为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

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尽管所有的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5)

毫无疑问,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这恰恰是汉帝国所缺乏的,也正是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的重要原因。

当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便迅速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

汉朝的军队开始了职业化进程,不再是平时耕种、到战时才征召的农民。骑兵战术也在与游牧民族不断交锋中逐渐成熟。在帝国丰盈的财政收入保障下,骑兵数量也急剧膨胀,一度竟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相当于中国现役部队总兵力的五分之—。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一次在河西走廊上酣畅淋漓的胜利。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汉武帝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记起:

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生死搏杀是多么令人心悸。

基于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

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

与其说选择喜欢冒险的霍去病,倒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

乌鞘岭位于甘肃中南部,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平均海拔3000米,两侧的山势在这里开始收缩,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

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

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

他的前方没有尽头。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

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

随即,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疾进500公里,斩杀了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

惊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

霍去病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

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霍去病凯旋归来。

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他把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

这次河西作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近1000公里,大军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但由于只有平推,没有聚歼,使休屠王和浑邪王逃之夭夭,没能达成围歼匈奴主力的既定目标。

就在这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为了迷惑敌人,由老将公孙敖率军从东面进攻,吸引匈奴的注意力,霍去病趁机绕道闪击匈奴后方。

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纵队切断匈奴援军的路线。

如果计划顺利实施,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

他们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战计划激动不已。

3个月后,公元前121年夏天。

汉武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3个方向出发。

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代郡、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到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右贤王部队的作战目的。

汉匈之战,在数千里的广阔地带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但此时霍去病发现,如此精心策划的第二次河西之战出现了意外——

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

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师突然陷入困境。

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

旷野之上,帝国的骑兵和马队整装待发。

霍去病决定铤而走险,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侧背发动攻击。

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

匈奴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防线的背后会突然遭到袭击。

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早在两千年前,匈奴人就在焉支山下这片天然的草场上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

这里的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第一任场长就是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