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一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增强了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本章分别在第三节、第七节中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内容,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
重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近代中国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就意味这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产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领导革命时会动摇妥协,无法完成革命任务,最终革命领导权会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重点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所受压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优点,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终会取代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并不生疏,但是,对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且,学生缺乏有关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形成时,较难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必然会形成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形成过程。从中国民族工业的最初投资者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势力尤其是同中国封建势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布以及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待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课内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
在教学中溜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二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__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