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100内加减法》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 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2、 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3、 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重点:
1、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及正确率。
2、 会独立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独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书P8)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及速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一天,希望小学二年段的全体同学要去参观博物馆。他们在操场上排好队,准备出发了。(出示主题图---四个班的人数)
1、 让学生说说你从主题图中,知道什么?
2、 (出示汽车),学校为同学准备了两辆车,每辆车准乘70人。(帮助学生理解“准乘”的意思)可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才合适。你能帮他们出个主意吗?(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二、复习
1、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
第一种方案:二(1)和二(2):36+30=
二(3)和二(4):35+34=
第二种方案:二(1)和二(4):36+34=
二(2)和二(3):30+35=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能让二(1)和二(3)合乘一辆,二(2)和二(4)合乘一辆?
2、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算出这四个算式的得数。
3、指名板演,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4、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5、教师小结。
三、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P13:1、3
2、书P14:6要求学生先判断是否正确,说说你的依据,最后进行改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本P13:4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种方案:
二(1)和二(2): 二(3)和二(4):
36+30= 35+34=
第二种方案:
二(1)和二(4): 二(2)和二(3):
36+34= 30+35=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书P14-15
教学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书P14:5
然后指名板演,说说计算方法。揭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继续“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2、让学生自己看题(书P14:7)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再进行讲评。
3、采用游戏的形式完成书P15:8
注意本题中有2个蘑菇是不等于那四个得数的。从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同样做事也应如此。
二、复习应用题
1、书P15:9,让学生独立列式进行解答,
2、书P15:10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
(3) 问: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买几样玩具不限制,可以是1样、2样或3样,只要总数不超过50元就可以了)
(4) 问:如果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应买哪两样玩具?
三、全课总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书P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2、出示主题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二、复习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画,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上所告
诉我们的四个量,先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能根据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一个不退位减的问题,一个退位减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4、让学生独立在课堂本上列竖式进行解答。
5、指名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6、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笔算:43-25= 72-27=
2、改错题(书P21:6)先让学生观察,用手势表示对或错,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求把错题订正在旁边。
3、书P21:7本题重点讲解第2、4个算式。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书P22:11、12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北京比巴黎多几票?
56-22=34(票) 56-18=38(票)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书P20-22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
1、出示56-34= 56-38=
让学生在课堂本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书P20:1,先让学生说说题意,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一个圆片就表示一个十。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3、让学生独立完成书P21:9。
4、游戏:帮小鸡找妈妈。(书P21:8)
二、复习应用题
1、书P20:4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写单位。
2、书P22:10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什么?然后想想要求雨伞多少钱一把应怎样列式。最后想想本题的单位应是什么。
3、书P22:13
出示图与表,想一想根据这表,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请同桌同学说一说,一人提问,一人列式解答。然后全班一起讨论,请同桌合作开展你问我答的活动,其他小朋友当裁判,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
三、全课总结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书P23-24: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的几的数。
2、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希望小学每学期都举行卫生评比,我们来看看这学期他们评比的结果。(出示主题画)
二、新授
1、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什么?请同桌同学说一说。
2、全班同学看图,说说你的发现。
3、师:我们知道二(1)班得了16面红旗。可是其他班得红旗多少面我们能知道吗?你怎么知道的?(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4、重点分析如何看出二(2)、三(1)、四(1)与二(1)班的关系。
(1) 观察图,图中有格子,红旗画在格子里,注意比较这三个班红旗的高度与二(1)红旗的高度的关系。如:二(2)得的红旗比二(1)少3格,也就是少3面,也就是二(2)班的红旗比16面少3面。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2)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先观察四(1)、三(1)所得的红旗与二(1)所得的红旗的关系,也可以跟其他已知红旗数的班级进行比较。先说说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指名列式。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 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理解“优惠”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最后同桌讨论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2、 书P24:1、2
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第2题是求“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因而它的单位应是“人”或“个”。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书P24:3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16面
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二(2)班有几面?
16-3=13(面)
16面
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三(1)班有几面?
16-2=14(面)
第2篇:《100内加减法》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深度解教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3以两个小朋友交流搜集的邮票为题材,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通过摆小棒和用计数器来让学生感受“满1 0进1",提高计算能力,并说明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的道理,并分步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使学生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去学习新知识,以“试一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是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
课时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1 0进1”的算理。
2.学会与同伴合作并能与同伴交流思维的结果。
突破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进位中“满1 0进l”的算理。
突破方法: 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满1 0进1”。
教学方法推荐
教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师生齐准备
教师:小棒、计数器。
学生: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8-6 7-4 2 7+62 0+3 0-4 0 5 0-3 0-1 02.用竖式计算。 .
5 4+2 1 4 3+3 6师:(指名学生板演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3.师小结并导人新课: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实现迁移的条件’和情境,激薹;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不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怎样列式呢?(3 4十1 6 )
2.探究计算的方法。
小组内讨论并汇总方法:
(1)数小棒的方法。
学生演示说明:3捆和l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 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 0根。 。
师:l 0根小棒怎么处理?同学们可以马上看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把1 0根小棒捆成一捆,个位上有1 0个珠子是1 0,算出来也是5 0。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并说明:个位有1 0个珠子是1 0个一,1 0个一是1个十,我们把个位上的1 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添上1个珠子。这样十位上有5个珠子,就是50。
(3)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在竖式上进行计算。
师:如果是列竖式,该怎样列?板书:
3 4
+1 6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个位。)3和1是哪一位?(十位。)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为什么?(从个位算起。)
个位上的4加6得1 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师:准来说说茄子老师足怎么说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把竖式补充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10,向十位进1,1要写得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第3篇:《100内加减法》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并能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
能力: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
德育:计算要准确
教学重难点:
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20+425+2047+230+4020+4
53+425+2047+2
二、新授
教学例1:34+5
1、口算怎样算
先把4和5加起来,再加上30等于39也就是要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的数相加,再加上十位上的数。
2、这道题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通过操作说明笔算方法
(1)摆小棒
(2)笔算写成竖式子计算
(3)注意强调对照摆小棒中4根和5根对好,竖式子中的4和5也同样对齐
(4)得数是9也是要与个位对齐写上。做一做
教学例2
(1)摆小棒
(2)笔算写成竖式子计算
(3)单根和单根相加整捆和整捆的相加
三、达标测评
1、做一做
2、第1-3题
第二节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例3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能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6+78+35+275+84+9
2、34+8要先算什么?
3、笔算:23+552+7
二、新授
1、出示例3
(1)先摆小棒得出结果
(2)列式计算
2、教学例4
(1)首先出示小棒图,让学生列式然后列式
(2)计算时先从哪一位加起,个位相加得多少?
(3)找出学生说一说
三、小结:计算法则
1、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在计算时要从哪一位加起?
3、两位数相加还要注意什么?
四、达标测评
做一做书71页第3题
第4篇:《100内加减法》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本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0名,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及格率100%、均分98分、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数学广角。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景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数学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方法时,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思维灵活性。
3、在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策略,发展推理能力。
4、在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折、剪、拼等变换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如利用估计监控计算得数、检查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合情推理等。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回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独立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教学奋斗目标:力争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在期末统考中及格率达到100%,均分达到90分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到100%,综合名次位于中心学校7所学校同年级前3名。
五、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数学第三册课程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1〕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2〕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参见例5〕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案例
例1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参见例1〕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参见例2〕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参见例3〕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参见例4〕
单元备课
一、长度单位
一新知识点:1认识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认识线段,会量、画线段
二、教学要求: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四、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