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相关文章: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互助合作能力、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特点上表现出追求独立,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课后交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范围。
四、学习重点
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五、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