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教学资料教案模板内容页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鲁班造伞》教案

2023-06-18 14:15:01教案模板访问手机版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鲁班造伞》教案 篇一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 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 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在教学时, 引导 学生明白 : 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最高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 。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 用 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 引导 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 。 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 …… 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鲁班造伞》教案 篇二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

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急”。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