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 武昌起义
1、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 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 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
第二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三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第四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 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略
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略
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