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工作范文策划方案内容页

学校管理方案范文

2024-02-12 17:39:14策划方案访问手机版

学校管理方案范文 篇1

一、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有17个教学班,684名学生,73位在岗教职工。期中高三7个教学班,分为复习班、重点班、艺术班和普通班共有学生257人,其中文科学生137人,理科学生120人。毕业班的学生基础技能远不如上年度学生。毕业班文化课教师19人,除2位老师外都是中青年老师,这支教师队伍虽然复课经验不足,但都非常敬业,乐于奉献。

市一模考试,文科上线17人,理科上线32人;市二模考试按一模划线文科上线26人,理科上线29人。艺术生专业课达标26人。

二、目标任务

今年,我们努力完成高考三级目标,即:县政府:高考总评在市5个山区县保二争一;县教体局:二本上线人数达到72人;学校:二本上线力争达到80人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三、主要工作

1、廓清思路,强化领导。

今年我校确定的高考复课思路是:高标准、低重心;快节奏、小步子;抓重点、看总分;拔尖子、促临界。以研促教,以考诊练。

今年县委、县政府、县教体局对我校的复课工作高度重视,本学期开学报到第一天来校视察,特别强调了高考的重要性。学校成立了高考复课领导小组,已先后召开了5次高三教师高考研修会,高考复课成为班子会议的重要议题,上周五组织高三教师前往宝中听课取经。

2、周密安排,加班加点。

本届高三复课我们按照三段复习法组织复课,第一阶段过教材,2月底基本结束,第二阶段讲专题四月底结束,第三阶段集中考练讲评五月份一月。期中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交叉进行。

学校制定了严密的作息时间,学生学习时间每日向两头延伸,晚1至晚3由教师辅导,晚4学生自习,派专人管理。每周向周末延伸,一周休半天,两周休一天,一月休3天。每周补课一天,两周增加一次双周考。

3、吃透学情,拔尖助苗。

学校领导包抓到班,深入课堂,了解学情。包班领导一周听课不少于6节(每科1节),一周检查一次教师的教案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尤其注重查阅学生的纠错本,每一个月至少参加一次班会。学校根据摸底考试、市“一检”和“二检”经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有望生和临界生名单,并制定了科任教师包抓责任制,责任到人,具体到科,关注、督促、帮助有望生强突破弱学科,强化优势学科,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竭力转化临界生。

4、把握视角,以研促教。

把握高考视角,以研促教是提高高考复课效率的重要环节。我们组织高三老师研读考试大纲、分析近三年高考真题,关注社会热点,

把着眼点放在容易的题和中等的题上。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高频考点、高考死角、重点内容的难度区间,综合试题一般综合规律。重点内容不但引导学生学会,而且要帮助学生答对。

5、强化考练,激励奋进。

学校制定了考练计划,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增强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除了xx市组织的三次模拟考试和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之外,2———4月份,每两周进行一次规范的检测。另外,每月还要进行一次月考,流水改卷,集体评卷;5月份,学校制定专门的考练课表,每天下午、晚上进行考练,隔天讲评,每两天一个轮回,每周3次。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进步,我校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每次月考,期中、期末、xx市模拟考试过后,学校召开成绩分析大会,对学优生,进步生,进行表彰奖励。学校的各类补贴,也向高三优生倾斜。

6、家校携手,心理疏导。

高三学生,社会期望高,课业负担繁重,学习压力大,每天早起晚归,生活单调,出现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相应增多。为了及时应对,学校利用每天晨会、每周二班会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学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师生交流沟通;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室准时开放,随时迎接学生来访,特别是高三学生的到访;政教处建立家校通平台,方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三月份召开了高三各班家长会,引导家长耐心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缓解学生过度焦虑,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心理身体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校今年抓高考复课的一些具体做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学校管理方案范文 篇2

一、工作要求:

1.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学内容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选取题目,以课本所附练习题、课后习题为主。作业应合理搭配,由易到难,难易适度,尽量减少对教辅材料的依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分层布置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推广适合学生年龄并可独立完成的实践类作业。

2.各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和选择家庭作业题,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不得超过规定时间。严禁布置统一性家庭作业,实行分层次作业。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作业布置方式要灵活多样,科学性强,可读、可背、可写,可做手工,可调查,可访问,可实践操作等,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布置作业要分层次,教师布置作业时可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种。

3.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总量。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协调,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杜绝作业超量现象的发生。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只许留语文、数学、英语书面家庭作业,且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

4.实行学生家庭作业审批公示制度。同时建立学生作业审查、把关制度。具体要求:

(1)各班班主任根据作业总量的要求,负责合理分配当天各科作业的具体时间,同时本着“合理、适度”的原则,审定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的家庭作业。

(2)各科家庭作业由教研组长把关,反思过去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分析低效、无效作业的形成及危害,形成新的作业设计理念。研究拓展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每周备课时间,备课组设计出一周作业,并记录表格上,教导处主任负责审查签字批准,必须标明分配时间。各组签字批准的每周作业加以保存。

5.任课教师禁止布置惩罚性或株连性惩罚作业。

6.各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制止学生抄袭、不完成等不良学习行为发生。

二、工作措施:

1.明确作业管理禁行清单,严禁布置超越课桯标准、超越教学进度、超越学生能力的集体性作业

2.严禁布置偏题、怪题、错题。

3.严禁布置带有惩罚性质的成册作业、反复抄写类作业。

4.严禁强制或暗示学生增订教辅材料,并以套题、练习册代替作业的现象。

5.严禁使用未经教育部备案和主管部门审核的教育类APP布置作业。

6.严禁使用微信、QQ群布置作业,不得在群里发布学生作业情况、考试成绩、批评指责、评比拉票等信息。

7.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8.严禁要求家长批妀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为学生作业纠错,将家长签字作为评判学生完成作业的依据。

三、落实工作检查制度

1、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作业的实施情况进行长期检查,并留有检查记录。检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记入个人量化考核之中。

(1)对布置作业超时、超量、不批改的。

(2)布置惩罚性、株连性惩罚作业的。

2、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经教育局领导检查出现违规情况的,将落实下列责任追究:

对教师的责任追究:相关教师记入个人量化考核之中;

三年内取消职称晋升、评优树先资格;

年度内师德定为不合格等次。

在工作中,每位教师要高度重视,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把属于学生的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健康的思维和健康的习惯等营造和谐教育的氛围。

四、作业批改的要求与教学诊断

1、全批全改。批改时做到合理使用批改符号。出现的'错字可用统一批改符号,如“○”。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及时批改;为个别学优生、学困生专设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

2.加强作业收发管理。对个别学生作业拖欠、马虎、抄袭等现象要及时指出并给予批评教育,对故意遗漏、潦草凌乱等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应退还补做或重做,但严禁用作业惩罚学生。

3.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作业一些共性问题、突出问题要做好记录,作业讲评时要突出讲解重点内容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工作。

4.有等级:统一使用优、良、中、差或A、B、C、D四个等级。

5.有时间:任课教师当日布置的作业,次日必须认真、及时地进行批改,不漏批,不错批。并标明批改时间。

6.有评语: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评语的评语,批改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可用小红花、小红旗、小笑脸等方式去鼓励学生写好作业。书写评语时一律用正楷字,要一丝不苟,要给学生树立榜样。

五、教导处对学科作业实行月检查制度

1、作业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2、学生书写质量,9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整洁、干净、书写规范。

3、作业及时批阅。(原则要求当天完成)

4、学校每次作业检查实行量化评估,做好过程性记录并存档,为期末教师考核提供必要依据。

5、对学生课外作业量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各班学生在家写作业的时长,对多数学生反映家庭作业过多的班级教师予以校长约谈。

六、强化家校协同育人

1.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学校要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学生居家学习,督促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认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不敷衍、不抄袭。完成作业后,应以亲子阅读、家庭劳动、体育锻炼、兴趣培养为主,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障学生睡眠时间。

2.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校外培训。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思想,不跟风从众,不盲目攀比,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3.严格规范班级群管理。严格控制班级微信、QQ群、钉钉(简称班级群)数量,每个班级原则上只能有一个班级群,不能每名任课教师都单独建群,不得要求学生在群内完成“打卡”式作业。如家长为群主,不能代替教师发声或向其他家长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