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内容页

统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第1篇:统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第2篇:统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01、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泽,形容相形之下显得逊色,也形容神情沮丧,无精打采。

02、暗送秋波:既指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也指含蓄地给另从传递消息。也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03、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04、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05、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06、不绝如缕:像一根似断未断的细线那样,形容事情十分危急。也用以比喻声音徽弱,或某种技艺后继乏人。

07、不翼而飞:比喻言论或消息流传得极快;也用以指东西丢失。

08、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层)。

09、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0、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威严。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11、不入虎_,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12、比翼双飞:比喻夫妇恩爱,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13、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14、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15、不登大雅之堂:大雅:旧时指对文学、艺术有一套“雅正”标准的人;堂:厅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艺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观赏的。有时也指没有见过大场面的或不配参与大场面的人。

16、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7、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9、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20、百发百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弹无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每发必中;也比喻对事惰的预料有充分把握,从不失算。

21、才疏学浅:才识不广,学问不深。常用作谦辞。

22、处之泰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23、赤膊上阵:比喻不顾一切地猛打猛冲的作风。也比喻坏人公开跳出来干坏事。

24、缠绵悱恻:形容内心苦闷难以排遣,也指诗文等感情深沉,言辞婉转。

25、从一而终:始终如一。多指感情专一,不三心二意。封建社会还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终身守寡的封建教条。

26、粗服乱头:粗服:粗劣的衣服;乱头:蓬头。原来形容不修边幅,后也比喻文章本色。也作“乱头粗劣”。

27、荡气回肠:形容文笔生动,表演动人,有时也形容感情强烈,情绪激昂。

28、打鸭惊鸳鸯:比喻打甲惊乙。也比喻株连无罪的人。

29、打破坚冰:早期,水兵们用斧头破开冰层,为船舰开出一条路来。比喻开拓精神,打破僵局,完成艰巨的事业。也比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和阻碍、赢得信任和友谊。

30、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