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梦学习网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内容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篇一: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红烛》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经典作品。闻一多抓取红烛这一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话红烛来表现自己志愿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感情火热真挚、层层递进。

围绕“批判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这一主题,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后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单元目标,确定了十二分钟片段教学目标:

1.分析红烛的特点。(重点)

2.结合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难点)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我选取新宁当地一处形似红烛的名为“蜡烛峰”的景点,进行趣味导入。这样的导入既彰显了当地特色,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

《红烛》是一首有年代感的现代诗,唯有深入精读才能体会它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之美。因此,我希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诗,初步感知全诗。随后,我采用组图展示的形式,将红烛的“作用、灰、泪”等物象特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入体会红烛的特点以及作者寄寓的情感。接着,我再请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讲述不同观点。

在这次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诗歌、回味经典,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火热的爱国之心。课后我对本堂片段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就优点而言:我以当地特色景观为话题切入点,师生互动,快速营造了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抓住咏物诗的物体特征,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现红烛的物象特点;用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使本来有年代感的诗更容易被感受。

当然,其中也有些许不足。其一,我没有及时把握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佳时机,如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设计预期截然不同,我没有当堂处理;其二,教学指令不够明确,教学语言不够凝练,教学环节衔接也不够紧密,致使教学过程不紧凑。

回顾与反思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提升。为此,我今后将努力提升,加强备课——不单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面模拟、整体考量,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我将加强自身语言表现力,用更生动、更明确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二: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篇三: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后一次讲演》,会后回家,再到民主周刊社主持记者招待会,招待会结束后,闻立鹤接父亲回家,即将到家门时,潜藏的特务开枪射击,闻一多头部中弹身亡。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二、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 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内容结构

1.引子: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 焚”与“流泪”)来展开抒情的。

2.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3.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终理解了红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得的觉悟。

4.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游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 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篇四: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课文及知识点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烧沸.(fèi)耕.耘(gēng)家谱.(pǔ)躯.体(qū)

B.灵魂.(hún)边缘.(yuán)殴.伤(ōu)脂膏.(gāo)

C.捣.破(dǎo)干涉.(shè)开辟.(bì)残.风(cán)

D.慰藉.(jiè)蜕.变(tuì)粘.着(nián)创.造(chu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烦躁藩篱诡密慰籍

B.红烛嬉闹渣滓残风

C.光茫蜡炬耕耘脂肓

D.捣破监狱寒喧沸水

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4.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

(2)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千”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开头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否重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点拨

1.B(A项,“耕”应读“gēng”。C项,“辟”应读“pì”。D项,“蜕”应读“tuì”。)

2.B(A项,密一秘,籍一藉。C项,茫一芒,肓一膏。D项,喧一暄。)

3.A(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C项,搭配不当,“品质”不能浮现。D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4.(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5.不重复,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蜡烛具有鲜艳夺目的红色。

6.在作者心里,心应该有两种颜色,就是黑或者红,黑的是丑的,红的是美的,红心和红烛的共同之处就是红。作者在前两句强调了红烛红得纯粹,美得让人心醉,第二句引入了诗人与红烛作对比,并且以“可是一般颜色?”的问句做结尾,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奠定了基本情感及文化品格。

7.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8.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象征的表现手法。

9.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